方茂鴻,安徽全椒人。1949年生,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會委員,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安徽省政協委員。曾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會員稱號。書畫作品曾參加過多次全國展覽和國際交流展覽,國畫作品《山溝溝里的希望》獲全國美展銅獎。作品入選數十部書畫專集,《中國書法》,《書法》,《書法世界》,《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中國文藝報》等數十家報刊發表作品和專版介紹。作品被數十家文博單位收藏,數十處碑林選刻其作品,中央電視臺專題介紹其書畫藝術成就。參與編寫高校書法教材《書法鑒賞》,另有論文數篇發表于有關報刊。出版有《方茂鴻書畫集》。曾隨藝術家代表團先后出訪日本、俄羅斯、法國、意大利、德國、奧地利、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我從事中國書畫研究和實踐幾十年來,悟得一個書畫家能在書畫作品中達到“筆境兼奪”是非常難的。
因為一幅作品既能創造出意境,又能表現筆墨清韻,它就能準確地表達其作者的美學思想,更能使觀賞者感受到作者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情趣。“筆境兼奪”說來簡單,真正做到非一日之功,它是要花費諸多精力,不僅在技藝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不斷提高藝術素質和文學修養,方能達到。我的藝友方兄茂鴻先生,為了這個目標,幾十年來如一日,不畏艱辛,不辭勞苦,不斷努力,不懈拼搏,終于取得喜人成果,成為安徽省書壇中流砥柱人物。我為之祝賀。

方茂鴻,號一枝廬主。共和國同齡人。9月出生于安徽省全椒縣,《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故里,是故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孕育了他的藝術細胞,是故鄉善良的父老鄉親耕作養育了他的崇高品德。自幼對中國書畫興趣甚濃,學生時代,他就曾臨寫大量碑帖。1988年考入河南書法函授院研究生班,在指導教師張海先生的悉心教導下,成績卓然。正因為書畫同源,方茂鴻在學書同時學畫中國畫。1984年,我時任一報刊社美術編輯,曾編發過他的一幅山水畫作品。日后,他曾多次在人們面前說是我刊發了他的處女作,那時我倆互不相識。直到他調到省直工委宣傳部、文明辦工作時,我倆才見面。為了一次展覽,我發現他的卓越的組織能力,從約稿,登門取稿,在省博物館展出時策劃得也非常火熱,展出后挨家挨戶送證書和紀念品等等,件件事辦得情理相融,令人感動。1998年,他調到省書協任秘書長,從此在省內外大型展覽會上及報刊處處可見他的書法作品,書體包括章草、篆、隸、簡、帛及行書,真正做到諸體皆能,令人羨慕。如果不是安徽美術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發行了他的《方茂鴻書畫集》,那他真是畫為書掩,極少人知道他還是位畫得相當不錯的畫家呢。

覽泥先生在題為《鴻鵠之志、篤行至實》一文中評說方茂鴻的繪畫“在師造化的過程中,他‘心源’涌動,靈感頓生,心、情、意融為一體,極力去表達自我的主體精神,達到一種‘萬物靜觀我自得’的境界”;方茂鴻的書藝“諸體皆能,又重點突出;既全面把握,又著眼于自己的看家項目。如果進一步從宏觀上分析其書法的取向與特點,我們可以概括為取法高古,功底深厚,具書卷之氣;明快簡凈,神致雍容,具中和之美;看似尋常,貴能含度,顯示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品格”。我覺得此評介并非過譽,我亦有同感。

好友孫敘倫兄在題為《下筆別自成一家》一文中說“茂鴻在事業上是成功的,做人也是成功的,其實他在人生路上的關鍵幾步走得是成功的”。我以為此話是中肯的,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他如果在教研崗位上沒有好的業績,是不可能上調到省直機關黨校工作的;后來他又調到省直工委宣傳部和文明辦,從此對其閱人閱世,開闊了視野,更擴大了藝術交往,拜識諸多文化名流,無疑提升了他的自身素養和美學思想。直到調至省書協任秘書長,這才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使他能夠充分發揮才智,調動其組織才能,促進文企聯姻,為全省書法愛好者營造展示才華的平臺,編輯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全省書法作品集,受到同仁們的一致好評。我有次打趣地問他將來的打算,他說得輕松,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但我一定要把鐘撞得響響的。你聽,沒有豪言壯語,一句大白話,更是一句大實話。真正做到談何容易。但,他這么說還真是這么干的。如今身為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評委、培訓中心教授、安徽省書協常務副主席、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的方茂鴻,一如既往,瀟灑率真,巨細之事,從不推諉,盡責盡職,成天忙得陀螺似的,滴溜溜轉:組織各項活動,編輯出版書刊,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等等。樂此不疲,不亦樂乎。每件事都干得非常踏實、認真,在社會上贏得贊賞、稱道、欽佩。可貴的是,他在敬業的同時,也沒荒廢了屬于他自己的兩畝三分地。只要有空閑,潑墨揮毫,翰墨丹青,成績斐然。如他的書法作品,在其字里行間都彰顯出傳統的筆墨技巧和氣韻,同時也蘊涵著時代氣息范疇的文化素養;他的繪畫作品亦同樣,不忘傳統,不負時代,彩墨并重,意境遂遠。

寫到此,我想借用我的恩師錢君匋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勉勵我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話,送給方兄茂鴻先生,“他還不足花甲之年,只要鍥而不舍,前程是燦爛的”。

我深信并期盼著方兄茂鴻先生再創輝煌!

2006年8月8日于合肥不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