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新水個人簡介

1970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南陵縣。1996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2000年考入南藝中國畫研究生,師從周京新教授。2003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國畫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2001年黃賓虹獎·高等美術院校中國畫新秀作品展“黃賓虹·金信獎”
2001年“學院前后——八人中國畫作品展”南京
2001年王嘉廉獎學金
2004年“現代·都市水墨畫展”優秀獎
2004年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5年“自然風·江浙滬新銳畫家邀請展”上海
2005年“學院前后——第二回畫展”南京
2005年“百家金陵畫展”南京
2005年“美在江蘇畫展”南京
2006年五大美院碩士作品巡回展 北京、南京、杭州、天津、石家莊
2006年“文人主義”當代實力派畫家邀請展上海
2007年 殊途“70水墨”當代實力派畫家邀請展

“游走”是指筆在紙上隨意走動的意思,“游離”是神情放松,不拘于物的意思,當然這是我個人對“線”的理解,真正達到這個情境卻并非易事。
線是人們對外界最早又最樸素的表達方式,遍及世界各處的原始壁畫巖畫其生動質樸的線條,無論經歷多少年,都會讓觀者心動不已,因為那質樸的線條表達出了祖先的環境、祖先的世界、祖先的生活,這就是線之最初的強大表現力。在中國又歷經數千年文化的浸染,線變得越來越深不可測了,這變化過程少不了有工具材料的因素,即毛筆的使用,宋蘇東坡曾說“筆軟則奇妙生焉”,同朝的米芾強調筆的“八面出鋒”,想來毛筆使線之形態有了無窮變化的可能,而注入線中的文化又是線內質豐富的關鍵。
原始巖畫的線如何代代演化成后來線的各種形態,現在已不得而知,但有了明確文字記錄以后,對于線在中國傳統人物畫中的內涵變化還是能得出一些粗略的脈絡。孔子入周都看周明堂感嘆曰“堯舜之容,桀紂之象,名有善惡之狀,以垂興廢之戒焉。”想來孔子看到的壁畫同一千多年以后的唐朝閻立本所畫《凌煙閣功臣圖》《歷代帝王圖》多少有些淵源吧,雖然現在已無從猜測孔子當年在周的明堂所看到壁畫的模樣,但我們從敦煌及其它各朝代所存的壁畫中不難看出線是歷代壁畫的核心語言。只是線在各朝各代的壁畫中所賦予的氣質卻大相徑庭。漢的樸拙雄渾,魏晉是風流飄逸,唐的雍容大度,宋的線形態多樣,元的線是風格粗獷、氣勢恢宏,到了清,線漸入機巧。

壁畫如此,而落在紙、絹本上的線則更是形態萬千,神采多樣。如果說從“曹衣出水”中能窺出中國的線有西域印度的蹤影,那么“吳帶當風”則全然是線在中國本土自然長出的花。正是淵源多種,才有顧愷之線的行云流水,曹仲達線的“曹衣出水”,有吳道子線的“吳帶當風”,還有閻立本線的大家風范,有張萱、周舫線的宮苑風范,有周文矩線的“戰筆”,也有顧閎中線的綿勁,有李公麟線的典雅,還有陳老蓮線的凌練等等線之各樣形態,線之各樣風格。線在中國傳統人物畫上的種種表現的確風采多樣,有歷史的一脈相承,有國外的風格影響,有宗教的滋養,有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畫家的天份秉性的不同,也有中國書法的影響。本來在世界各地先民中皆有運用的線,在中國開出的花最茂結出的果最盛,這應是不爭之實。

當然后來有好事者,把中國浩繁多樣的線總結出“十八描”來,這也未嘗不可,但要僅認為線之形態就是這十八種樣式就大錯特錯了,而要描繪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萬千世界,也斷然不能僅僅只靠十八描。如果中國的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真正解決對手的也許是鋤頭、也許是繩子,當然有槍更好使。十八描的境況也該如此。傳統線的瑰麗之花其美不只在線之形態而在畫者之心。畫者之心也是時代氣質時代情境的縮影,明人再有大度的心料也難畫出唐人那樣恢宏大度的線,當然唐人雖恢宏確也無法畫出晉人的風流。一言以蔽之,能畫出真性情,畫出真自我,也就畫出時代之魂。裝腔作勢,只能徒勞而已。而畫出真性情真自我的線也絕非易事,其中有千山萬水的阻隔,在悟、在讀、在行、在思、在心里、也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