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市博物館“周懷民藏畫館”的墻上,掛著一幅“墨葡萄”的佳作,只見它濃葉交疊,枝藤蔓牽,一串寫意葡萄重垂枝頭,鮮嫩欲滴,令人心醉。這是被人稱為“周葡萄”的我國著名畫家周懷民多少年來悉心創作的“墨寶”。

周懷民(1907—1998),無錫錢橋人。出生在無錫錢橋北街周巷的清寒人家。中學畢業后,家中無錢供他上大學,17歲考入北京電報局當實習生,后便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繪畫。他常借來書籍和畫冊閱讀、臨摹,每逢休息天,帶上干糧到故宮臨摹古畫,一蹲就是一天,直到下午閉館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天長日久,周懷民臨摹的古畫越來越多,從而也加深了他對古畫的熱愛。隨后拜著名書畫家吳鏡汀為師,學習山水畫。從此,他悉心鉆研國畫傳統技法,由于學畫勤奮,加上名師指點,畫技日益增進。到28歲時當上了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講師、京華美專和國立藝專的教授。
周懷民當時的收入菲薄,靠賣畫維持生計。但見到珍品,就傾囊收購。有一次,他在字畫店見到一幅《四喜圖》,這是南宋高手之作,他愛不釋手,將結婚首飾變賣后,用高價買下了這幅古畫。
新中國建立后,周懷民先生飽含激情,描繪祖國壯麗山河、革命遺跡和社會主義建設面貌。他的作品筆墨濃重,氣勢磅礴,不落俗套,自創新意,富有生活氣息。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過20多次個人畫展,受到同行們和愛好者們的一致好評。
周懷民先生走遍大江南北,搜集素材,潛心創作了大量佳作,尤以畫蘆蕩、葡萄著稱。他早年以“周蘆蕩”聞名國內。上世紀40年代,他常到太湖邊體驗生活,常在皎潔的月光下,看到幾叢蘆葦扶影橫斜,詩意入畫。他就以蘆葦作主題進行大量的創作,受到各界的關注。這些作品形神兼備,筆底有力。部分作品曾被日本和東南日歷公司精印成大型年歷,飲譽海內外。直到1956年才開始醉心于葡萄。有一次,他去長城腳下體驗生活,被這里的豐收葡萄水果引起了創作欲,從此就以葡萄揮毫入畫。他的一幅新作被選送聯合國展出,受到外國朋友的贊賞。從此,“周葡萄”的美名就傳揚開了。
在長期的翰墨生涯里,周懷民先生生活儉樸、節衣縮食,收藏了大批古畫。在繪畫和收藏過程中,他刻苦鉆研學習,積累和培養了豐富的鑒賞學識和鑒別能力。他常說:“收藏是我的愛好,見到珍品可不吃不喝也在所不惜,家里經常吃稀飯,但收藏從未間斷過?!?984年秋,他將自己一生收藏的宋、元、明、清字畫珍品73件,以及自己多年創作的精品30余件,無償地捐獻給自己的家鄉無錫。無錫市人民政府為弘揚他的貢獻,特地為他特立“周懷民藏畫院”。由其夫人葉燕蓀擔任名譽館長。

周懷民先生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一級畫師、中山書畫社副社長、京華藝術學校副校長、燕京書畫顧問、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無錫市書畫院名譽顧問。
1998年,周懷民先生因病與世長辭,終年91歲。留世作品有《蘆蕩山水》、《飛泉出云來》、《雁蕩山》和《葡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