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出版總社顧問沈鵬是當代最具影響、卓有成就的學者、詩人、書法家。《類編中華詩詞大系·當代名家詩詞集》主編、書法家黃君曾毫不諱言地說:“沈鵬先生是書法大家,如果當代書法藝術會超越前賢、大有作為的話,沈鵬先生必將是一代宗師。”
一
1931年9月,沈鵬出生在——江蘇江陰城內毗巷一個詩禮傳家的知識分子家庭。這個風光秀麗、人文薈萃的江南古城,是明代大旅行家、地理探險家徐霞客的誕生地。徐霞客不畏艱難、把磨難當作人生的礪石、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從小就潛入他稚嫩的心底。“千古一奇人,明代徐霞客。以身托山川,矢志許六合……江河溯源頭,遍考‘喀斯特’……神馳昆侖巔,銳意窮星宿……我與江陰徐,有幸同里籍。異代不同時,但恨不得識……探險豈有窮,可貴在開辟……”(沈鵬《徐霞客歌》)直到闊別家鄉40年返故里時,撫今追昔,他以極大的熱情寫了這首古風長詩,獻給江陰馬鎮晴山堂徐霞客故里,憑吊這位精神啟蒙老師。

與許多成功的書畫家一樣,沈鵬髫年就愛畫愛寫,認識近百字就用毛筆記事。蒙童初啟,即師承學家,跟隨一位中過舉的章松庵老師學詩詞書畫。這位學風純樸而刻板守舊的老者,給少年時代的沈鵬樹立了刻苦自勵的榜樣,培養了他對詩詞書畫的興趣,特別是打下了文字功底。然而勤于思考特具靈感的沈鵬,越學越對館閣體書法和“四王”的山水畫缺乏興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本《蘭亭序》法帖,就像一下子來到清新的曠野一樣亮麗開朗,他開始鐘情于二王書法。中學時代的沈鵬已廣泛涉獵中外名著,興趣愛好更加廣泛,如吹笛,彈揚琴,了解到了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貝多芬、肖邦等文藝大師。1948年從南菁高級中學畢業進入江西南昌大學文學系后,進一步打下了中外文學和文藝評論的基礎。大學畢業,他先后在《人民畫報》社和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從此,揚起藝術理想的風帆,成為遨游于藝海的弄潮人。
沈鵬自幼年打下書寫唐楷的基礎,繼而吸取二王精髓,上追魏晉諸派,下融宋明各家,特別鐘情于宋代米芾和明代王鐸的書風。他依憑深厚的文學、哲學、美學功底,廣博的文藝理論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美術出版社當編輯,接觸的都是著名的藝術家和經典的學術理論,自身的素質條件和客觀的環境氛圍促成他由漸悟向頓悟的飛躍。“書道原無百日功,神人相授托虛空。內涵精氣求真趣,天分還須學力充。”(沈鵬《論書》)上世紀70年代沈鵬即躋身名書家之列,他的書法作品蒼秀勁健,且舒卷有度,氣勢不凡。
愛美是人類的共性,一部社會進化史,從某種角度上來理解,也可以看成是審美觀念的演變史。沈鵬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能將藝術家的情感與理論家的思維相結合,不斷進行理性思考,因此他的審美觀念與藝術思路也就特別開闊。在成績和贊譽聲中,他是清醒冷靜的,深省自己的作品里固然“有我”,但不是“獨立完整的自我”,他要真正地寫出“我自己”來,樹立與眾不同的風格。基于對書法發展歷史縝密的邏輯思考和洞徹,他不無自信地選擇了書體中難度最高的草書作為創作的載體。韓愈說:“草書能窮盡天地萬物之變。”草書的簡約之變,隨機抒情,節奏感、運動感、時空觀特別強烈,更能體現書法家的個性特征。沈鵬認為,歷史上的草書大家并不很多,選擇草書必須具備裂破古今的雄才逸氣,有吞吐大荒、捭闔風云的氣質胸懷,而書道中人有此素質條件的并不多,故而成功者更少。在上千年的書法史中能留下印記的不外乎張芝、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等為數不多的草書大家。當代的林散之,早年浸淫傳統,進入晚年才“人書俱老”,找到“自我”,進入“心手兩忘”的通化之境,不可端倪的線條變化已到極致,但難免流露黃昏晚唱的荒枯意味,盡管這意味是如此神秘而高雅。
“真正的藝術家要善于從歷史的坐標上找到自己的那一點。”(《沈鵬談藝錄》)沈鵬選擇書體的最高標準,定位于大草,他說:“(草書)能表現心靈深處最強烈的感悟。”他吸收張旭的氣勢,懷素的狂放,黃庭堅的奇崛,王鐸的雄強,林散之的蒼澀,融入音樂舞蹈的節奏感,張揚出獨特的“勢”。近年來,沈鵬又對朱耷簡約凝練的書風情有獨鐘,形成了他結字獨特,感情充沛,氣勢豪邁的書法風格。當今書壇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讀沈鵬草書,就如同聽一席音樂,獨幅作品如輕音樂,長篇巨幅渾如交響樂,節奏感強,看完后仍覺得余音裊裊。沈鵬之所以能在當代中國書壇獨樹一幟,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就在于他對線條力度有獨特的理解,這是對審美意趣關鍵的感悟之處。沈鵬這樣解釋書法的線條:線條作為書法的藝術語言并不是抽象的,它的長短、粗細、曲直、潤澀變化一定程度上是書家內心感情、個性氣質的直觀反映,要使線條既有力度,又不至于墜和飄,就要把線理解為無數點的延長,積點成線,筆畫便會毛、澀,而不至于庸俗浮滑。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多年來書法界一直有爭論的關于書法“力”的問題。

“莫言妙造無形跡,藝事從來理法通。”(沈鵬《論書》)沈鵬的作品看似滿紙煙云,實質結體章法筆法均合法度,隨心所欲不逾矩,如格律詩看似浪漫,卻總在平仄之間。只有精熟之極,方可在有意無意之間隨意自如,時出天趣又恰到好處,透現出文人書法特有的虛靜怡逸和清剛奇巧,映射出古典書論的“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形”的美學論點。形是意的外在形式,意是形的內質,真正的書法家,把全部心力投入到外在形式的探尋是不夠的,在感到難以突破重圍時,應該分出一部分心力來反思自己的審美層次,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補充養料,欲進先退,提高自己的藝術品位。他的成功,正是克服了自身的障礙,包括纏身的疾病、環境的壓力和內心的困惑等所取得的,沒有比常人更加堅定的意志,讀書破萬卷的毅力,是難以沖出重圍的。
二
古代每一位書法大家,盡管因書法藝術上的造詣而青史留名,但均不以書法為終身事業,書法只是他們治國治學之外必不可少的修養,所以古代書法家大都又是政治家或文學家。沈鵬的書法成果也僅僅只是副產品。他的詩集取名《三余吟草》和《三余續吟》,“三余”出自三國時董遇的名言:“苦讀無時日,當以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概指利用業余時間刻苦學習。書法愛好是他業余的精神家園——編輯之余的“自留地”。他真正從事的是編輯出版事業和文藝理論研究,擔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常務副總編,《中國書畫》、《美術之友》、《美術向導》的主編,編輯之余還要撰寫美術評論,又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主席,社會活動應接不暇。“為人作嫁心頭熱,處事無私天地寬。”(沈鵬《偶作》)涉足大美術領域,要有廣博的知識和美的審辨能力來評判藝術作品,決定他人作品的生殺予奪。知識結構中(書法界稱作字外功夫)必須打好哲學、美學、史學、文學、藝術學、文化學等人文科學方面的基礎,研讀經、史、子、集等經典著作,自然科學方面的學問也要涉及,知識倉廩里貯藏充實了才能為人作好嫁衣。讀沈鵬的文章,仿佛與一位智者在對話,感應到美的洞透。與他接觸過的人,第一感覺他是文藝理論家,一位學者,然后才是書法家,客觀確切地說,是一位學者型書法家。因此,人們看他的書法作品,稱那縱橫起伏流轉跌宕的筆畫,是從學者血管里流出來的個性和素養,是一首用線條組成的詩。

建國后的50至60年代,我國的文藝理論和創作方向,都照搬蘇聯的那一套,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也恰恰是代表中國藝術精華的部分淡出藝壇的那段時期是藝苑的荒蕪期。沈鵬在此間前后20年里發表了許多文藝評論,對藝術美進行辯證的論述,希冀以此喚醒審美良知來“補天回天”。特別是中國書畫整整跌入低谷30年,他懷著對藝術的真誠之心——戴著枷鎖的心靈在艱難地探索。上世紀60年代初,曾一度計劃出版《羅丹藝術論》,因為當時的中國藝術界必須要用羅丹藝術思想中的現實主義成分來矯正左的傾向,但這項計劃卻被視為大逆不道,定為“資產階級的東西”。為讓讀者欣賞這本書的真實面目,只能以批判性的反面教材形式出現,而能夠在文藝理論方面進行批判、撰寫批判文章就落在當時已顯現獨特才華的沈鵬身上。他寫的批判文章,實質上是在批判的帽子底下對羅丹藝術思想的肯定與贊揚。剛脫稿,就遇上文化大革命,直到1978年才名正言順地出版。在長達14000多字的《讀后記》中,他批判了羅丹創作初期的保守性,肯定了羅丹強調思想性和人生意義的進步藝術觀,贊揚了羅丹富有生氣的藝術思想,并對藝術的真與美等藝術原則進行了辯證的論述。上世紀80年代初,他為中外書家的展覽和作品集寫了很多評論和前言,其中包含著深刻的思想性和公正的藝術評價。1982年,他為中日合出《中國書法名跡》所作的序言《書法美的創造》,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藝術思想,例如他提出中國書法在文化史中的地位與西方建筑在美術史中的地位一樣重要;早期書法可以證實“人類是按照美的法則創造世界的”;甲骨文有著后人難以企及的美的典范。1989年,他為《當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寫的前言《創造·情感·技巧》則更為深刻地體現了他對書法作為藝術的全面思考和理解。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書法進行變革的“宣言書”,是從美學和歷史高度認識書法的帶總結性的宏文。(周俊杰《生活·藝術的強者》)沈鵬在文中還指出,書法藝術的歷史,歸根到底是書法觀念演變的歷史。對于“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論點,要將這些書法觀念放在歷史的大文化的背景下來對照。他指出,書法藝術的審美觀念與所處的時代潮流和當時社會的主體審美意識大環境相關。“不薄唐碑愛魏碑,旁糅博采涉瑰奇。心為筆帥先求正,書到生時是熟時。”(沈鵬《三余吟草》)他分析,魏晉崇尚瀟灑簡約風度,宋代崇尚禪宗的頓悟,故而導致了尚韻、尚意之說。政治文化的大氣候對書法藝術的榮衰興亡有直接關系。關于當代書法,他提出多元化是其大趨勢,多元首先是觀念上的多元,同改革開放多種經濟結構相適應,同社會倫理道德、時代心理特征有著深層次的聯系。多元化不但表現在創作上,在書法理論研究、特別是方法論也應多元化,這樣才能多層次多角度反映審美意識。但最終都要回到書法本體的“一元”上來,多元不能離開傳統的基礎。他在《書法創作雜談》一文中從書法的意蘊同生活、自然界、人體本身的對應關系,同繪畫、建筑、雕塑、音樂、舞蹈等其它藝術門類的關系,同哲學、宗教、社會學的關系,結合學書者在書法創作中存在的問題,涉及到心理準備、章法布局、筆法技巧、字與字之間的關聯、整體美與局部美的處理,讀帖和選帖、書外功夫的重要性、特定條件下的轉化等創作內在規律的高度和創作方法的實際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三
沈鵬在《自題小像》詩里寫道:“為了作嫁,有時瞎忙。但問耕耘,忘看夕陽。”所謂瞎忙,指的是應酬紛繁的社會活動和紛至沓來的求字者。至于耕耘,一是指導在作為主業的編輯出版的“責任田”上的耕耘;二是指在書法、詩詞和藝術評論“自留地”上的耕耘(沈鵬稱藝術道之余,也即編輯出版工作之余)。然而這兩塊田地里都結出豐碩的成果,殷勤回報這位忘看夕陽的耕耘者。

他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創辦、主編和參與編輯的美術類專業期刊和藝術書籍以及榮獲國家級圖書獎的書籍在500種以上。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沈鵬創作詩詞上千首,趙樸初、王朝聞、啟功、文懷沙、楊仁愷等對他的詩詞都有較高的評價。1995年他將自作詩詞400余首,結集為《三余吟草》(沈鵬詩詞選),2000年有《三余續吟》問世,2005年又有《三余詩詞選》出版。著名詩人劉征在《三余吟草》的序言中說:“沈鵬的詩是書家的詩,他的書又是詩家的書。書中寓詩采、詩中寓書情。”2006年3月,中華詩詞學會和中華文學基金會在北京隆重舉辦了“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詩詞研討會”。這次研討會認為,沈鵬作為著名書法家,兼擅詩詞創作,延續了中國文人的一個優良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沈鵬先生的詩作關注現實,關注現實的人的命運,把詩歌創作賦予一種現實精神,同時又具有很多新的美學創造,同我國詩詞悠久、偉大的詩歌傳統緊密聯系。
作為一名美術理論家,藝術理論上的探討和藝術評論的特色已聲播海內外,1988年,他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作為一名學者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遍布亞、歐、美各大洲,國外團體邀請他講學也是應接不暇。自1986年至2000年的10余年中,沈鵬應邀赴瑞典、日本、香港、澳門、新加坡、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舉辦書法展覽和講學,每年都有出訪任務。2000年春,他以中國書協代主席的名義與韓國書法藝術研究院院長權昌倫舉辦“中韓書法二人展”,在韓國漢城藝術殿堂舉行,他的書自作七律詩《觀林先生家藏王鐸手卷》,被韓國書法界譽之為融詩詞、理論、書藝三位一體的杰作。

在國內,沈鵬的書法作品刻于杭州、蘇州、上海、南京、濟南、鄭州、峨眉山、三峽、千山、嶗山、賀蘭山等地的風景名勝;歷年共創作書法作品20000件以上;為書、報、展覽題詞,題寫匾額1000件以上;為亞運會五大洲酒店寫巨幅(1.1×8.3米)作品;為殘疾人、賑災捐贈大量書法作品;為人民美術出版社、書法家協會、家鄉的公益事業集資捐款。他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2.2×5.2米)作品《沁園春·雪》,由多人拉著紙,飽蘸濃墨一氣呵成。在這樣的場所進行書法創作,沒有駕馭紙筆的能力,沒有抵御巨大精神壓力的浩氣魄力,不可能完成這件宏幅巨制。這副作品,其氣勢的暢達、筆力的穩健、意境的展現,將成為他書法創作生涯中的扛鼎之作,也可視作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代表作之一。
從1980年開始,沈鵬陸續出版了如《沈鵬書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沈鵬書杜甫詩二十三首》、《沈鵬書法選》、《沈鵬書歸去來辭》、《沈鵬詩詞選》、《沈鵬書法作品集》(日本版)、《絕妙宋詞》、《千字文》、《當代書法家精品集·沈鵬》、《韓·中書藝兩人集(沈鵬·權昌倫)》(韓國版)、《中國書法家精品集·沈鵬卷》等一批書法作品集。2000年以來,他先后在江蘇江陰和河南孟津無償設立“沈鵬書法藝術館”。2006年12月他榮獲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頒發的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獎,這是中國書法界對他的評價和景仰。

1987年10月,沈鵬回故鄉時,面對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他感慨不已,寫下了古風長詩《返里吟》“……鄉音雖稔熟,全非舊城漕。蓬蒿廢墟地,層樓接云濤。企業星棋布,汽笛長鳴號。又聞弦歌發,伴濱傳風騷。……”為報答故鄉的養育之恩,他說:“回報眾鄉親,此身何憚勞!”近幾年來,沈鵬關心家鄉的建設事業,特別是文化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為家鄉的學校、醫院、工廠、紀念館、園林等書寫了數以百計的題字,這在“惜墨如金”的當代著名書家行列中絕無僅有。他把祖產三間兩側共260多平方米的房屋無償捐贈江陰政府,所得資金在江陰書畫院設立了“沈鵬書畫獎勵基金”,每年獎勵該院有成就的專兼職畫師。沈鵬先后擔任江陰書畫院名譽院長,江陰天華藝術學校沈鵬書法學校名譽校長等。他還出資26萬元在母校南菁高級中學設立“沈鵬獎學金”,褒獎該校優秀學生。他將自己收藏的文物、字畫、書籍以及專門書寫的《古人詠江陰》詩詞56首,一并贈送母校,陳列在南菁高級中學建立的“沈鵬藝術館”中。1999年,沈鵬在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籌劃“徐霞客誕生360周年紀念會”活動時提議,在徐霞客故鄉建設“徐霞客游記碑廊”,得到了江陰市政府和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的肯定。一期投資近400萬元的仰圣園已于2001年5月建成對外開放。該園構筑精巧,具江南園林風格,碑廊鐫刻陳列當代書法名家書寫的徐霞客詩文130多幅,與徐霞客故居、“睛山堂”連成一體,成為江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熱點。
沈鵬先生以書法家名世,其實他是藝術思想家,同時既創作又評論,是集藝術思想、創作和評論于一身的當代藝術大家。“髫齡愛聽鄉賢事,白發今猶問險灘”(沈鵬《返故里·感事》),“探險豈有窮,可貴在開辟”,“風云舉足間,開拓千秋業”(沈鵬《徐霞客歌》),他勤謹認真,執著進取,謙恭好學,雖年逾古稀仍在藝術領域里不斷地朝著更高的目標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