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稚柳先生是名重當代的學者和書畫大家,他于1910年出生在常州一個書香世家,卒于1997年。生前歷任前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及顧問、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組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他于敦煌研究、書畫鑒定、考證和書畫藝術創作領域中成就卓著,為世所公認。
就書畫藝術而言,謝稚柳在近六十年的藝術探求中,孜孜不倦,幾十年如一日,尤其以繪畫成就名揚五洲。

在繪畫方面,謝稚柳擅山水、花鳥、兼人物。凡山水、花鳥、人物皆下筆不凡,工寫兼備,筆墨多變,早、中、晚年各具面貌。他的花鳥畫初學明末的陳洪綬(老蓮),早在25歲時即著成《陳老蓮》一文。二十七歲以后,他越過陳老蓮,立足于兩宋,在花鳥上不斷漸進,工整細筆,婉麗幽閑,以風神取勝,創造了新的“宣和體”,當時即有“張(大千)溥(溥儒)謝(稚柳)”三大家之說。就以畫竹而論,他繼承北宋文同和元代趙孟頫,而又有自己的創新。他不用雙鉤而采取撇出的方式,以不露鋒芒厚重的筆勢,豐腴的墨彩,表現竹葉的向背紛披、俯仰疏密,錯綜而挺拔,生動而多變,深刻地表達了竹的形與神,強調了竹的美。特別是,他那撇出的技法把竹葉在風雨中搖曳的姿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成為了謝稚柳畫竹的特點。他畫的荷花也非常具感人力量,他對荷葉的描繪,采用濃淡水墨為基礎,雜以青綠色彩,達到水墨交融的藝術效果。用粗筆大寫,盡情夸張,使荷葉變其形而保持情態。而對荷花的花瓣則用雙鉤工筆細寫,刻意求精,顯示了花的嬌態,與荷葉形成了粗細濃淡的鮮明對比,個性強烈。

謝稚柳先生三十四歲受徐悲鴻之聘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曾與張大千去敦煌考察、整理、研究壁畫。謝稚柳的人物畫發端于三十三歲時研習敦煌壁畫,雖然數量較少,但他所創作的人物畫卻題材儒雅,情趣橫生。由于他的人物畫都源于敦煌畫的隋、唐風格,故顯得端莊、敦重,非一般淺俗人物畫可比,他筆下的仕女雍容華貴,士大夫則風范清閑、飄逸,無塵俗之氣。

謝稚柳在繪畫上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山水畫上。他早年雖以創作花鳥畫為主,但在二十七歲以后,受巨然《秋山問道圖》的影響,突發對于山水的強烈興趣,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其主要創作內容。與花鳥畫不同,他的山水畫一生都是在變化中前進的,一開始便從學習北宋入手,雖然是巨然的山水畫引起他畫山水的興趣,但他當時側重的是描繪北方雄峻山水的畫家范寬和燕文貴。謝稚柳先生學習范寬的畫格雄壯偉美,筆觸蒼勁穩重,得秦嶺山脈崇山峻嶺的自然景象和山勢山骨。對于燕文貴,謝稚柳先生更注重他的皴法、樹的姿態、水邊的建筑等技法。同時,謝稚柳先生又師法自然,游遍祖國名山大川,甚至是漠北高原,將古人與自然都一一攝入自己的畫中。而后,他又開始主攻王詵,從《煙江疊嶂圖》、《漁村小雪》中汲取藝術的神髓。謝稚柳先生四十三歲前后,又對畫江南風景的董源、巨然入迷。王詵的俊爽清峭,董、巨的平淡天真,加之他瀟灑出神的筆致,構成了他自己的新風格。待他到四十九歲時的山水畫,因研習黃鶴山樵,又突發顯得十分輕松奔放,收放有則,這種不同于以往的松秀蒼郁,一直延續於以后的十多年間。

最值得敬仰和嘆服的是,謝稚柳先生在花甲之年,著手對南唐畫家徐熙所創立的“落墨法”進行考察,研究其特質,明白“落墨”之奧妙,并施之于實踐。進而移神取貌,水到渠成地實現了他的劃時代的畫風新變。他曾在其所作的《牡丹圖》中題詩云“富貴黃家未足珍,江南野逸愿為鄰;豈有夢中傳彩筆,自商落墨染朝云。”這不僅是對牡丹的贊美,也是作者多年探討湮沒已久的落墨法的流露。謝稚柳繼承和創造的落墨畫派與張大千的潑彩相互呼應,溫婉可親,鋪陳奇麗。在謝稚柳的“落墨”畫風中,一片雨濕的江南,煙障的清溪,濃陰夏木的山谷,暝色迷茫的山村,霧合煙圍的荷塘,經霜如血的紅葉,艷艷春容的芙蓉花……都在他波瀾蕩漾又典雅溫文的水墨和繽紛的色彩中顯得清新明媚。
總之,工整清麗中寓豪放,淡雅雋秀中見雄奇,筆墨已出,自創新意,別開生面,獨步藝壇。

謝稚柳先生非常熱愛、關心家鄉常州。1992年,為了支持家鄉文化事業的發展,謝稚柳向常州博物館贈送了自己創作的《潑彩白荷圖軸》、《墨筆竹石圖軸》等20件書畫精品,現在其中擇幾幅代表作和大家一起賞析:
謝稚柳《云林松亭圖軸》
謝稚柳的這幅青綠山水,描寫的是云林松亭,款署“壯暮堂落墨戊午十二日謝稚柳”,為1978年所作。作品運用彩墨融合“落墨法”,彩與墨水乳交融,化為一體,呈現出鮮活、濕潤、渾厚又透明的藝術效果,體現了作者獨特的繪畫風格。

謝稚柳《墨筆竹石圖軸》
《墨筆竹石圖軸》是謝稚柳晚年成熟作品。整個作品詩、畫、書、印巧妙結合,在畫幅中他用獨特的書法題詞題句,配合印章,或穿插或避讓,精妙地連接整個畫面,使之有機地結合(畫中左上方有“月好”鈐印及寫竹詩一首:“卸籜抽枝墮粉殘,凌云見此碧瑯玕,莫教又入江湖手,枉遣風梢作釣竿。”后有“壯暮翁稚柳并書舊句時年八十”及“謝稚柳”鈐印,左下方有“年逢己巳八過十”朱文印章)。從整幅作品看,他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他畫竹石的熟練筆墨技巧結合起來,使所畫之竹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所畫之石奇峻蒼勁,畫面極為協調統一。整幅作品章法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形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