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圖》的故事
五代十國之時,北方有個韓熙載,很有學問,詩書文章,名震一時。
韓熙載父親出了事,他怕受牽連,趁著戰亂,逃奔到江南,自此在南方安身,以后任職南唐的中書舍人。
韓熙載生活豪奢放蕩,先后蓄妻妾四十多人,朝廷給他的薪俸,都被妻妾分走,最后反弄得自己難以應付。他窮極無聊,有時便故意身穿破衣,撐著根拐杖,背著一簍,扮成乞丐的模樣,到各處已獨立門戶的妻妾家求食,不以為恥為難堪,反是以此為樂。
此后,韓熙載又被罷官。可南唐李后主看重他的才華,想加以重用,又怕他生活不檢點,名聲不好,不能稱職。李后主不知道他的日常生活究竟如何,便派畫院待詔顧閎中等人到他家去暗中窺探,“目識心記,圖繪以上”,把他夜里飲宴作樂的情景描繪下來,報告自己。于是,顧閎中便畫下了《韓熙載夜宴圖》。
以上是一種傳說。另一種傳說是這樣的:
當時南北對峙,北方的后周時時南侵,威脅著南唐的安全。李后主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加緊內部防衛,對北方南來的官員百般猜疑。韓熙載是北方南下的,但他原本就不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對逃離的北方也沒有好感,于是他為了保護自己,免被他人懷疑,就故意在生活上放浪形骸,裝成一個醉生夢死的糊涂人,好讓李后主放心。
果然,自顧閎中畫下這張《夜宴圖》后,李后主也就真對他放心了。
《韓熙載夜宴圖》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人物畫杰作之一。
畫中描繪了韓熙載家中舉行夜宴時的情景,全圖以屏障等物作間隔,分為聽樂、觀舞、休息、清吹、送別等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五個場面,刻畫了四十六個不同的人物的形象。其中韓熙載是全畫的中心,在五個場面中反復出現,表情、動作各不相同,作為豪華酒宴的主人,他或則注目凝神,或是沉郁寡歡,反映了他矛盾苦悶的內心世界。其他人物的描繪,也都細膩精工,充分表現了他們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在這幅畫中得到了圓滿的表現。
此畫除人物外,家具、器皿和樂器等物的描繪均細致精微,線條勁健洗練,色澤勻凈富麗,是研究中國畫史以及工藝美術史和音樂、舞蹈的重要形象史料。
棄房買畫
張伯駒曾賣房買名畫,張大千也曾有棄房買畫的壯舉,而且巧的是,兩張都是從北京著名書畫鋪玉池山房購得的名畫。差別只在于,張伯駒是將已有住宅賣掉買畫,張大千是將打算買房的錢不買房改為買畫。
20世紀30年代初,張大千打算在北京定居,其時正巧有一家清王府房屋出售,他看了很是滿意,便與房主談妥價錢,交付了定金。

就在此時,張大千從古玩商那里得知一驚人消息,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已被北京玉池山房收購!
《韓熙載夜宴圖》乃國畫之粹,一向藏于宮廷,為歷代帝王藏品。末代皇帝溥儀將此畫帶至東北長春偽滿宮中,不久,《夜宴圖》即流于宮外。想不到,時隔不久,《夜宴圖》又輾轉流落到了北京。
當日晚上,張大千在學生蕭允中陪同下前往玉池山房。
玉池山房掌柜馬霽川見張大千師徒光臨,拱手相迎。
張大千與馬掌柜交誼甚厚,開門見山便問此畫。
馬掌柜道:“您來得正是時候。”邊說邊從一個紫檀木大立柜中取出一個用錦緞包裹的包袱,輕輕將其放在寫字臺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打開三層錦緞,一件尺余高的手卷出現在張大千眼前。
張大千立刻決定買下此畫。馬掌柜開價五百兩黃金,張大千不假思索就答應了。馬掌柜相信張大千的人品,也怕節外生枝,當下就讓張大千挾著名畫離開了。
張大千帶著畫卷來到葉公綽家,與葉兩人再次同賞這件稀世名畫,認定這幅《夜宴圖》絕對是真品,不是贗品。可,錢從何而來呢?
張大千決定暫緩買房,先買下《夜宴圖》再說。他感慨而言:“房子以后還有,而此圖一縱即失,永不再返。”張大千次日籌足了黃金,交付玉池山房。
這幅《夜宴圖》,張大千買下后,曾留在葉家幾個月,葉公綽對圖中的名物服飾等等,一一加以詳細的考證。
張大千自得到《韓熙載夜宴圖》后,不時展玩此卷,視為無上珍寶。他專為此刻有一印:昵宴樓。以后又刻了一枚,文曰:“東南西北,只有相隨無別離。”
低價售名畫
張大千一生,視自己收藏的古字畫為珍寶,無論中國人外國人,給多少錢也不愿賣。
1951年,張大千卻在香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出售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五代南唐董源《瀟湘圖》和元代方從義的《武夷山放棹圖》三幅名畫。而且他沒有賣給外國人,也不在香港古字畫市場上拍賣,而是以最低價格轉讓給了一位朋友。他開的價要遠低于香港市場一般古字畫,如《韓熙載夜宴圖》只開價二萬美金。
張大千這一舉動使很多人震驚而迷惑。《韓熙載夜宴圖》是張大千1933年以高價五百兩黃金買下的,也是張大千所有藏畫中最心愛的,怎么舍得低價割愛呢?
這個謎,直到張大千逝世后才披露出來。
原來,張大千是怕自己寓居海外,萬一國寶流失將成千古罪人,于是他決定將畫留在大陸。他采取了一個特殊方式,先以最低價轉讓一位朋友,再讓這位朋友轉讓給大陸。不久,在周恩來指示下,時任國家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的鄭振鐸趕赴香港,從張大千朋友手中以原價購回了這三幅國寶。
摘自水仙君著《畫的故事》,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