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漆鋼的作品是完美的,但我覺得漆鋼筆下很有味道。所謂完美,大概是指技法的完善與對傳統程式的把握;所謂有味道,是指作品中的個性與情趣表現。前者言功力,后者指性靈,當然功力與性靈不可能是對立的,但相比之下,漆鋼更重作品中的情趣與性靈的表現,這種追求,更貼近書法藝術的本質。

有一次在成都與何應輝先生月下品茗,談及巴蜀書法的文化淵源問題,記得我們談到三個方面:一是沿長江上溯而來的,富于想象力與創造力,充滿浪漫色彩的楚文化的影響;二是沿“蜀道難”而來的漢中文化,實是秦文化乃至中原文化的影響;三是“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是神秘的巴蜀文化自完自足的作用力。巴蜀書法表現著文人的雅意與藝術家的浪漫色彩。如果說中原人的筆下重氣勢的表現,那么巴蜀書家更重韻致的體味。此說雖不可能絕對,但決非空穴來風。以此對照,漆鋼的作品表現了一種類乎野逸的情趣,是與巴蜀書法的大背景合拍的。作品中既有楚人的浪漫色彩,又有文人的雅意。但巴與蜀之間又有微妙的差別,據說重慶人比成都人吃辣椒更甚,夏天赤膊汗流浹背地吃麻辣燙是重慶的一道風景線。于是在漆鋼的雅與趣中又平添了一些火辣,這種火辣在其行草書中表現最多。
漆鋼的作品富于包容性?!爸性欧?,拘謹拙陋”的結體造型,“江左風流,疏放妍妙”的瀟灑用筆,以及當代書法形式表現的種種手段,在其作品中都能體味出來,說明他善于吸取,善于融會貫通。逸其趣與強其骨是書法之美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在今后的創作之路上,漆鋼似應更多關注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