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耐挫折能力與幸福品質的培養。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認知能力,并學會正確使用心理防衛機制和心理調節機制,增強對挫折的排解能力。進一步提高心理承受力、健全人格,有利于對幸福品質的培養。
【關鍵詞】挫折教育 幸福品質 培養途徑
一、什么是挫折教育
所謂挫折,就其心理學意義上講,是指當個體有目的活動時,在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需要和動機不能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而挫折教育就是指為了提高青少年克服在遇到挫折時意志消沉的能力,向青少年灌輸振作精神理論?;蚴孪葦M置特定的環境,讓青少年置身其中以增強青少年的心理適應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本質上是針對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弱的一種素質教育。
二、挫折教育的意義
挫折教育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育和成熟。在人的成長階段,如果外界消極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會出現各種消極意識和心理問題。導致缺乏對前途美好的憧憬,喪失上進的動力。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疏導、轉化,就有可能形成一種犯罪動機。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樣的挫折,第二次的影響力度和影響廣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若事先對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青少年遭受挫折后的消極心理,培養青少年積極、樂觀的精神。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時期,各種社會價值觀念發生劇烈的沖撞,那么在教育人的過程中,增強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成為當務之急。挫折教育正是增強青少年免疫力的重要方式。
三、形成正確的挫折觀,才談得上挫折教育
挫折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挫折情境,就是使個體活動受到阻礙的環境、對象、情境;二是指挫折感受,就是個體活動受阻時產生的情緒狀態。
心理挫折是一種人生主觀體驗,因人而異。挫折既可以成為一筆人生的財富,也能成為萬丈深淵,這全看你怎么對待它。如何對待挫折,表現了一個人的意志品質。挫折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生活的過程就是戰勝挫折、戰勝自我的過程。人生不可能沒有痛苦,人生的意義也不在于沒有痛苦。健康的人在挫折與痛苦中積極進取,百折不撓,在逆境中崛起,成為生活的強者;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在挫折與痛苦中,頹廢沮喪、消極逃避、適應不良,只會帶來更大的失敗。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受挫能力。這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當代人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挫折教育及幸福品質的培養已經成為從家庭、教育機構到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
四、挫折教育的出發點
耐挫折能力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能力,不是恒定不變的,除了受自身的生理素質、認知因素、個性因素、挫折頻率和社會支持等影響外,還與他們的挫折經歷直接相關。擁有較多生活和挫折的經驗的人,耐挫折能力就高。相反,很少遇到挫折的人,由于沒有機會通過學習積累對待挫折的經驗,加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又往往地過于強烈,一旦遇挫便驚慌失措或任意而為。
教育者應將青少年遭受挫折的時候視作教育的時機,啟發他面對挫折時,要能忍辱負重,拼博進取,盡力克服挫折情境,消除由挫折引起的消極因素,努力把挫折變為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積極因素,自覺培養耐挫折能力,積累人生經驗,以達到良好的社會適應。
五、挫折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幸福品質教育
在全社會強調挫折教育的氛圍中,也產生了一些誤區。有人僅僅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或干脆當作“通過設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這些理解都有失于片面。我認為,挫折教育的實質就是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這是因為,一個人受挫能力的大小,最終可以歸結為他的意志品質的好壞。一個有著良好意志品質的人,一定是能夠經受住種種挫折的人。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培養青少年的耐挫能力,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人格的不斷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質條件的優厚并不是與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青少年除了物質外,還要知道如何在內心創造各種快活的情緒。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我們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最新的教育理論認為:“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找幸福的本能,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真正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六、培養青少年耐挫心理能力的主要途徑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心理品質問題,反映一個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理智程度,社會風險意識,對自我思想、情緒、行為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應該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基礎,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
(1)學校、家庭、社會齊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挫折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三者認識的一致、態度的一致、言行的一致、行動的一致,才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2)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關系、師生關系
當學生獲得了信任感,才能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的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問,把“真心話”告訴家長和老師,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因此,融洽的關系是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3)不搞包辦代替,盡可能地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
過于依賴的孩子,會缺乏獨立意識,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和能力,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不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立能力。
(4)及時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有時孩子會面對一些他自己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如成績不良,被他人威脅、侮辱、打罵,家庭的不幸等等。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排解和疏導。在此時教育者應積極與其交流,解除其思想上的疙瘩;也可進一步給孩子做出某些承諾,消除顧慮;重點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終鼓勵孩子堅強、自信,化解心理壓力。當一時不見效果時可以引導其從事一些文體方面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5)有目的地進行“心理操練”
為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心理操練”。比如,可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通過組織各種興趣活動來樹立的自信心;開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賽”等,使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有時,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可出點難題,在他們失敗、失意的時候給予鼓勵。在“心理操練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心態,而且應盡量使孩子學會“心理自救”,即學會開朗、豁達地面對困難和挫折,盡快排解不良情緒,凡事舉重若輕,保持鎮定。
(6)實施挫折教育要注意分寸的把握
首先要認識到,挫折教育需要使用紀律約束。挫折教育決不是僅給予溫暖,亦需要必要的紀律約束。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必要的紀律約束對其意志品質的增強、耐挫能力的提高有著較大的推動作用。其次要注意把握挫折的適度性。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恰當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適度性。挫折教育對提高孩子的心理耐受性來說,決不是越難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鍛煉人。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點,設置不同難度的挫折項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積極堅強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過每個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花秀駿、華軍:《挫折教育與青少年犯罪預防》《中國教育報》.2003/04/09.
[2]李津軍:《挫折教育與幸福品質》網易教育頻道.
[3]向守俊、張大均:《關于挫折教育的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年第5期.
[4]文征《多元化影響與教育主導作用》.中國教育報.1994/4/17.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