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學生主體原則。就是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學生永遠是核心,是主體。我們作為輔導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和實施管理和教學措施,組織教學活動,解決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都要緊緊圍繞學生的需求亦即教育規律的需要,來確定我們的態度、情感和方式方法。在這個操作系統中,我們應當緊貼“一切為了學生終身發展”這一主旨,講服務、講方法、講原則。
【關鍵詞】素質教育 講服務 講方法 講原則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學生主體原則,就是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學生永遠是核心,是主體。我們作為輔導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和實施管理和教學措施,組織教學活動,解決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都要緊緊圍繞學生的需求亦即教育規律的需要,來確定我們的態度、情感和方式方法。在這個操作系統中,我們應當緊貼“一切為了學生終身發展”這一主旨,講服務、講方法、講原則。為學生服務是我們工作的宗旨,選擇恰當的方法是實現服務職能的“催化劑”,堅持做人、做事原則,才能保證服務工作不偏離方向。
一、講服務,愛之彌“深”,責之彌“輕”
作為教育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實施者,長期以來,我們都在實施著以“管”為重點的教育模式。雖然我們也常常把“愛生”掛在嘴邊,但在學生看來,我們仍管得太“寬”,“愛”得太少;發號施令多,促膝交流少;喝斥批評多,和風細雨少;盛氣凌人多,理解寬容少;以我為主多,尊重征詢少。導致師生關系僵化,管理和教學進展被動,那教育質量收效艱難。這里有一個很突出的因素就是管理人員和教師,以導師、尊長自居,具備“家長”心態,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而不是將自己當成學生發展與成長的服務員,當成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朋友。隔膜和等級化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排斥場。
扭轉這種局面,很關鍵的一條是要求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從高處走下來,站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服務員。在認識上“屈尊紆貴”,在情感上“愛之彌深”,在行動上“責之彌輕”,多溝通,多輔導,少拒絕,少斥責,做到“愛”字當頭。只要心中裝著對學生的愛,那種真誠深沉的愛,就會使我們的心胸更寬廣,眼光更長遠,態度更親切。才能真正具備包容力、親和力、感染力和號召力。
有了愛,我們會換位思考,關注細節。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會深入分析其原因,挖掘出產生錯誤的背景、動機、目的,在他們封閉的心靈中打開渲瀉的渠道,用溫暖和熱情,使他們“覺悟到”應該如“此”而不應該如“彼”,引導他們步入正確的人生道路。
有了愛,我們會珍惜人格,主動尊重。尊重學生的出身、性格、需要和選擇。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師渴望得到尊重,學生同樣渴望尊重。如果說“愛”是前提,那尊重就是基礎。初中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是非觀和善惡觀,盡管他們的世界觀還不成熟,但對待他們孰優孰劣,是分得清的。相互尊重一旦形成,師生交流就會融洽,我們落實素質教育的各項措施,才會如魚得水。
立足于愛,我們會時刻把學生的衣、食、住、行放在心上,為他們創造便利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我們會把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感波動、學習成效記在心頭,精心呵護,有的放矢;我們也會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感觸他們的喜怒哀樂,扶正他們細微的偏差失誤,全心全意地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成為他們真正的益友良師。
二、講方法,因勢利導,重“導”而勿“堵”
“己不正不能正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講的都是身教問題。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身教是根基,言傳是手段。我們最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德操;二是學識;三是修養。三者不可或缺,有其三,言傳才有力量,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而身從。
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和教育措施的承受者,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善惡觀,有自己的好惡觀,有千姿百態的鮮明個性。但有一點是人類所共有的,那就是喜善而不喜惡。粗暴的態度,嚴厲的斥責,辛辣的諷刺,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甚至是不能忍受的。
因此,我們在實施教育過程中:(1).切忌主觀臆斷,注重調查研究。不要對一個人,一件事輕易下結論。葉圣陶、夏尊兩位前輩,都曾從事過初中教育,他們都提倡“傾聽學生的聲音”。對待差生,他們都有通過交心、溝通、點拔而成功挽救的例子。(2).切忌冷淡隔膜,注重關心體貼。學生在與我們的相處、相知、交流過程中,是比較被動的,只有我們主動釋放熱情和關愛,讓學生感受到了愛的溫暖,他們才肯真心表現和傾訴,我們才能看到“癥”之所在,然后對癥下藥。(3).切忌簡單粗暴,注重策略形式。我們言、行的對象是人,是生命意義平等的人。強硬的手段有時固然必要,但要看對象,分場合。不能動不動就“上綱上線”,要實事求是,因人而宜,區別對待。盡管有時對待嚴重的錯誤言行必須給予“急風驟雨”,但“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境界更能育出桃李芬芳。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艱難,恐怕難就難在“和風細雨一百年”上。這不但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我們意志力和敬業精神的嚴峻考驗。因此,在評價學生時,最忌一棍子打死,不要輕易下結論完全否定一個學生。有時老師的一句話,真的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我們有必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時刻負責。可以說,不講究方法論,“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搞好服務”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三、講管理,“嚴”字當頭,己正而正人
如果說,講服務和講方法是對主觀認識、情感態度、手段方法的討論,那么,講管理就是對實際操作和實施過程的探索。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流的服務靠的是一流的管理,嚴格有序的管理,歸根結底也是服務的有效形式。
無論是領導,還是普通管理員、班主任、授課教師,都是管理者。廣義上可以說,一個學校,師生人人都是管理者。這里我們重點談談狹義上的管理者,即領導、干事、老師。
所謂“己不正不能正人”,首先是管理者必須嚴于自律。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堅決克服自身不足。用優秀的品行、言談真正作學生的示范。加強自我約束,注重自我提高,不斷自我完善,努力把自己修養成一個大寫的人,這是對管理者最基本也是必需的要求。
其次,強化對各制度規章的嚴格落實。說了就干,定了就算,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姑息遷就。特別是對“違法違紀處理制度,獎懲制度,工作制度”等基本制度,必須一絲不茍地兌現。在落實上做到不看對象,不分尊卑,不論親疏,一律“不心疼,不手軟,不懼上”,頂住壓力,恪盡職守。尤其對“害群之馬”,處理時按制度一步到位,干脆利索,絕不拖泥帶水,舉棋不定。
其三,搞好監督。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監督氛圍和經常性批評與自我批語的良好風氣。監督不是挑毛病,不是打擊報復,不是寫信告狀,不是互相拆臺,而是善意批評,及時斧正,共同前進,防患未然。
其四,團結和睦。安定團結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一個班級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我們要提倡“謙和忍讓”的品格,心胸寬一些,疑忌少一些;容讓多一些,紛爭少一些;溝通多一些,排斥少一些。在工作上,方法上,態度上,觀點不同,主張不一,寧可明爭,絕不暗斗。心存大局,胸懷高遠,互包互容,互敬互讓,為服務于教育事業,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精誠合作,攜手共進。
(作者單位:山東省成武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