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走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困境的契機。本文從七個方面來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鍵詞】歷史教學 學習興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但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學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學歷史卻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長期以來中學歷史被人當作“副”科,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因此,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走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困境的契機。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講究開頭,誘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容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筆者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后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并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質疑設問,以疑激趣
古人曾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如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我在運用微機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及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后,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提示他們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的辦法?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后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語言風趣,觸發興趣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學手段,語言的魅力是一堂課的關鍵。一位教育家曾說:“教育語言應是導火索、沖擊波、興奮劑,要有啟人心智、激人思維之功效”。作為靠語言吃飯的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講課時做到滿腔熱情,抑揚頓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說家的風范,能鼓動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本學科。
四、講好插圖,引發興趣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能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
五、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和氛圍,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例如,對《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本課中的新航路開辟路線和過程,在常規指圖(靜態)講授中常常難以盡表其意,因此,我用PowerPoint制作出新航路開辟路線和過程的教學課件,課件能清楚地顯示各個航海家所經過的路線,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
興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和過程。
六、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由于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都遠離現實生活,而且初中生知識范圍狹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所以許多歷史問題是很難理解的,時間久了,他們總感到歷史教學老是陳年老帳,盡放馬后炮,中看不中用,會產生厭煩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是正在譜寫的歷史。李大釗說:“歷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與時俱化。”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經濟中心的南移》一課中“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時,我聯系現實生活,請同學上臺當了一回顧客和營業員,讓同學分別用笨重的鐵錢和輕便的紙幣分別來購買商品,使學生認識到:在現代社會購買冰箱、彩電等電器時,假如還用當時的鐵錢的話,那真是太麻煩了,從而使學生理解當時紙幣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七、課內外結合,深化興趣
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制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實現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又能穩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真正實現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外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研究教學藝術,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點燃他們探索歷史知識的熱情,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學習了歷史知識,又接受了教育,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