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閱讀是外語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外語學習中獲得信息的一種手段。要想取得令人滿意的閱讀效果,就要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本文就“怎樣來閱讀”這個問題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英語教學 英語閱讀
“讀”是外語學習中獲得信息的一種手段,也是外語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各類考試中閱讀題必不可少。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文章的意義進行猜測、證實,再猜測、再證實的心理活動。要想取得令人滿意的閱讀效果,就要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
一、跨越生詞障礙
影響閱讀速度的最大障礙莫過于生詞了。若把閱讀過程比作一條奔流的小溪的話,那么生詞便是頑石、溝坎, 使溪流不斷回漩激起浪花,沖過去便漸入佳境, 沖不過去便成為一潭死水。跨越生詞障礙可以通過猜測詞義來解決。猜測詞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據語境、定義標記詞(means, refer to,…)、重復標記詞(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列舉標記詞(for example, such as,…) 以及同位語、同義詞、 反義詞或常識等。
二、克服逐詞閱讀,養成成組視讀的習慣
常見有人閱讀時總是一個詞一個詞地讀,且常伴有一些習慣動作:用手指、 擺頭等,這些都是速讀的障礙。成組視讀是一種科學的閱讀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讀的句子盡可能分成意義較完整的組群,目光要盡可能少地停頓。其次,讀的時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個詞上,而應停在第二個詞上;用兩眼余光看這個詞兩側的詞。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要高一些,這些映入眼簾的便是詞組而不是單個的詞。再次,讀的時候要少眨眼、不擺頭,只要眼球來回轉動就可以了。保持坐姿端正,書本應放到眼睛正前方,眼睛與書本距離大約一尺為宜。這樣才能保證同一適當距離、同一視角范圍內盡可能多地攝入文字信息。最后,成組視讀的關鍵在于它既不是默讀(心讀)更不是朗讀,而是通過目光在外語與大腦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系,即外語思維。這是一個簡捷快速的過程,非經過大量閱讀訓練才行。
三、跳讀和略讀
熟練的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根據自己閱讀目的、讀物內容和文體調整閱讀速度,并利用頭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借助盡可能少的文字信息進行選擇、推測和推理,必要時還可跳出讀物客觀地判斷作者意圖,這便是跳讀和略讀。跳讀和略讀的關鍵是要抓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以及各段的關鍵詞和主題句。
以上是幾種簡單的閱讀方法,如想更好進行閱讀練習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閱讀訓練,改革課堂教學結構,使精讀與泛讀緊密結合,強調獨立閱讀課文,旨在形成閱讀能力。每教一篇新課文時,先讓學生用10-20分鐘進行快速閱讀,同時做課文的理解題,然后,再按精讀要求,給學生指定段落,讓他們自己研究主要語言點,鼓勵他們提問和討論,以求弄懂。精讀也全是由學生自己去研讀,這樣就改變了那種在課堂中從泛讀到精讀,全由教師包講到底的局面,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
(二).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不良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技巧,對提高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學生閱讀文章時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讀、指讀、回視重讀或遇到生詞就查辭典等不良習慣,這就分散了學生的精力,影響閱讀速度,容易使得學生只停留在某個詞或句子上,學生獲得的信息支離破碎。因此,我常指導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從一個句子快速地掃視到另一個句子,進行連貫性理解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猜測詞義的能力。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略讀和詳讀)。
(三).由易到難的進行加強閱讀。在實際中,我們必須挑選各種文體的簡易英語讀物,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由段落閱讀逐步過渡到簡易讀物,培養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促進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如:尋找每段的中心句,歸納中心,回答問題等以此來培養學生把握文脈、獲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層理解的閱讀理解能力。在精讀的基礎上,進行“量”的擴充,鞏固“精”中所學習的英語知識。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斷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的融會貫通,逐漸達到精讀與泛讀的協調發展,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本人在選擇讀物時盡量選一些內容健康,思想性強的文章。使學生在發展閱讀能力的同時,還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選讀物內容廣泛、新穎,體裁和題材多種多樣,語言質樸生動,引人入勝,寓學習于消遣之中,所以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然,在教學中也可以講究一點方法。例如:
1.激將法。初中學生尚未脫離稚氣,在學習中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對未知的領域樂于問津。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將激勵機制引入課堂,點燃求知的火光。我常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但盡量避免空洞的說教和無窮的指責,而是采用含蓄迂回的手法去激勵學生的進取心,在師生之間引起情感的共鳴和轉移。
2.設疑法。教師平淡無奇的講述,即使其內容無懈可擊,也很難在學生思維的溪流中激起浪花。恰當地設疑問難可以給抽象的語言概念增添催化劑,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強化大腦中的暫時神經聯系,使記憶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把課堂變成一種引起學生極大興趣的向知識領域積極探索的活動。在講練中,我有時故意設置陷阱,讓學生進入“死胡同”,然后又巧妙地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使學生先是屏息靜思,爾后突然頓悟,以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教學效果。
3.競技法。青少年普遍存在一種好勝心。好勝心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教師要善于揚長避短,正確導向,使學生的好勝心轉化為學習的一種推動力。我經常利用課外活動舉辦詞匯、書寫、演講、作文等小型智力競賽。建立英語教學的開放系統,讓學生在大量信息交換的環境中擴大知識面,提高“四會”能力。在初一下學期的一次單詞比賽中,全班能在一課時內人均默寫出400個左右英語單詞,最多的寫出439個(其中教材以外的70個)。 初二下學期,全班舉行一次作文比賽,大多數學生能寫出200詞以上的短文。我有時也把這種競賽形式引進課堂,凡學生回答問題都要給予口頭評價。答得對的,我常說:“Good”.“ Quite right”.“Excellent”等贊揚的話;答得不對的,我常說:“Try again”.“Don’tworry.”“Take it easy.”等勉勵的話。遇到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就叫學生上黑板作書面演練,獲最佳答案者,當堂給發獎品。我在實驗班設立的獎品很簡樸,就是印有“英語小競賽獎品”字樣的信封,花錢不多,卻牽動了每個學生的心。他們常用這種信封寫信給家長和師友,匯報其在校學習英語的情況。
四、創造情景,加強直觀
我吸收現代直接教學法的長處,重視情景教學。為了上好一堂課,總是不厭其煩地準備各種必需的實物教具,編寫情景對話材料。在初中教詞語和課文時,盡量用實物教具。不能用實物的就用圖片,不能用圖片的就用手勢助說話,或用直觀的語言來強化識記。到了高中就堅持用英語解釋英語,通過上下文領會詞義,促成學生的“靈感思維”和“情感記憶”,讓進入學生意識之中的詞匯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項浩繁而細膩的系統工程,需要大批能工巧匠,晨耕暮耘,切磋琢磨,付出一生的心血。以上所談到的不過是我在英語教學中的一些瑣屑的體會,純屬雕蟲小技,還不能登上教學藝術的大雅之堂。但愿以此投石問路,引起廣大同行們的共鳴,共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的技巧,使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日新月異。
(作者單位:吉林省伊通縣河源鎮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