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把握了詩歌的意象、形象、情感、意境等特點,指出在詩歌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意象,理解形象,體驗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意境,從而使學生獲得美的感染與享受,提高藝術鑒賞力。
【關鍵詞】詩歌教學
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文化叢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來為人們歷詠不衰。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對誦讀吟詠、欣賞品味古詩也都很重視;不管是小學課本,還是中學教材,都適當地選編了一部分古詩,尤其是高中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古詩篇目。從2002年來,高考古詩鑒賞題增加了難度,對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題型也發生了改變,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由于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很難準確而透徹的把握詩歌的深層次內涵。為了克服這些不足,課堂上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教學。
一、白話復述,理解詩意
我國古代詩歌題材廣泛,形象鮮明,意境雄闊,情韻悠揚,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從內容上看,有的詩歌是詩人直抒胸臆,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借古諷今。從藝術手法上看,既有現實主義力作,又有浪漫主義佳篇;從表現形式上看既有平鋪直敘,又有大膽的想象、夸張、比喻等等。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決不能只停留在感性領悟的階段上,必須從感知形象的外部形態深入到理性體會形象的內在意義,領悟作品中獨具匠心的意境美。只有體會到意境美,才能真正把握詩歌的內涵。但是,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的情感以及詩的主題,學生一定要先理解詩歌所寫的內容。我在講古詩時,總是先讓學生誦讀,然后讓他們用白話把詩歌的內容復述出來。如溫庭筠《商山早行》,我讓學生復述如下:清晨,我(詩人)被陣陣報曉的雞聲叫醒了,旅店外傳來叮叮當當車馬的鈴聲;走到店外,天上還掛著一輪殘月,我收拾行李,起身上路;但是,村外木板橋上早已有人走過留下的痕跡了。路上,樹的葉子紛紛落下,枳花已在開放;旅途早行的景色,使我想起昨夜在夢里出現的故鄉景色——春天來了,故鄉杜陵的回塘,鳧雁在那里自得其樂。
由于受課堂時間的限制,有時我只讓學生作口頭的簡單復述。為何要讓學生復述詩歌內容?我是這樣認為的:由于理解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有的學生可以很準確地理解詩的內涵,很清晰、很流暢地表述自己對詩的理解;有的理解得深刻一些,有的理解得粗淺一些;有時還會出現爭論,也許會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新的看法。所以說,用白話復述古詩,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鍛煉學生想象能力、語言邏輯能力、藝術感悟力,也是學生再創造的過程,相當于把古詩改編成一篇小短文練習。通過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意境美,領悟其中獨特的意蘊,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學生把握了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我們進入到對詩歌的鑒賞品味環節。
二、熟讀成誦,捕捉詩情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要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就要反復誦讀。一首詩,經過有感情的誦讀,讀者自我進入到詩歌氛圍中,體會詩歌所包含的意象,感悟詩人在詩歌中流露出的情感,這樣就為理解詩歌所隱含的主題奠定了基礎,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如《商山早行》一詩,一開始,我讓學生進行初步誦讀,后用白話復述;接著讓他們反復誦讀,邊誦讀邊體會,使自己融身其中,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早行者”。我在臺上觀察,發現學生誦讀的聲音越來越小了,從表情中我可以看出他們能大體把握詩歌的內容,體會其中的詩意了。詩人溫庭筠在詩中流露的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學生也能體會得出來。記得學生是這樣鑒賞的:詩人在外漂泊,旅途是那么艱辛,而夢中杜塘的鳧雁又是那么快樂,兩相對照,詩人不禁因思鄉而情傷。
又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所描繪的景色與所寄托的情感。我也是讓學生先誦讀,再進一步想象:在皎潔的月光下,詩人漫步松林,欣賞這雨后秋月籠罩的幽靜景色,為之陶醉。新雨之后,山泉的流量更大了,淙淙流水淌過山石上,多么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不正是詩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嗎?詩人的歸隱之心已有所表現了。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人稟七情,應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詩人總是將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性格自然地加到所描寫的形象或意境上面,借助形象表現自己,通過意境抒發自己。所以學生在反復誦讀詩歌之后,融身其中就能體會到詩人在詩中流露的情感,體會詩意和把握主題。
三、形象分析,理解意境
所謂意境美是由客觀形象和作者的主觀感受和諧統一組合而成的。古詩也極富形象,在它極其精煉的語言中,不僅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有優美的景物、環境描寫,獨特的個性展示。
王翰《涼州詞》這首詩第一句一開篇,就擺出兩件物品: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夜光杯”是西域的地方特產,“葡萄酒”又冠以“美”字,這真是美酒精杯,多么誘人啊。詩人在這里,雖然只提出兩件物品,然而,卻達到了渲染西北地方色彩的目的。詩歌講究精煉,要求字詞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要求意象具有寬廣的包容性,詩人正是遵循了這條詩歌的創作規律。有了美酒,由誰來享用呢?這就自然地引出第二句“欲飲琵琶馬上催”。詩人畫出這樣一幅圖畫:戰罷凱旋的將士縱轡而歸,也許是為了解乏,也許是為了慶功,他們打算酣飲一通。正在這時,軍中傳來琵琶的彈奏聲,好不熱鬧。這里的“欲飲”一句,不僅有“催飲”之意,還可以使讀者想見出在那歡快的音樂伴奏下,將士們一杯接一杯,或是一碗接一碗不停地啜飲的樣子。如果我們再深一層地玩味此句,就會感到,由于詩人運用了“催”和“飲”這兩個動詞,也折射出將士戰罷而歸,酒興邃起的迫不及待的心情。詩人所表現的是歡快,熱烈的景象,塑造了凱旋而歸的將士的形象。“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戍邊將士的心理話。不管它的內涵如何,只看它所表現的人物形象,我們好似見到一幅活生生的“醉翁圖”。詩人從將士的一個生活側面來寫,沒有正面去寫戰場的廝殺,然而,卻寫出了戰士的心理和情感,塑造了豪氣沖天的令人敬佩的將士形象。而最后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夸張的反問,更使這畫面上的人物增添了幾分“酒后吐真言”的醉意,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栩栩如生。
形象是藝術的靈魂。筆者在講授古詩時,在學生書讀成誦的基礎上,從內容解析意象,從意象把握形象,從分析形象入手,搞清作者是如何通過形象表情達意,創設意境的,引導學生了解形象,體會詩的意境,從而進入到詩的境界之中。
以上三點是我在講授古詩時常運用的方法,但教授古詩并不拘泥于這三點,還要因體裁、詩風等而異,更要因材施教。不過引導學生進行意境美的體驗,深刻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把握詩歌的主旨,是教授古詩必不可少的途徑,經過這樣學生才能得到美的感染與熏陶,從而提高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銘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