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計算機課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基礎》、《網頁設計》等計算機基礎課程,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公共計算機課的教學中特別是在上機實訓課中學生之間推行協作學習,有利于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計算機教師之間的協作有利于優化教學資料、共享教學資源;專業課教師與計算機課教師之間的協作有利于計算機工具和專業問題相結合,幫助學生把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更好地應用于專業領域,解決實際的專業問題。
【關鍵詞】公共計算機課 協作式教學
公共計算機課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基礎》、《網頁設計》等計算機基礎課程,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上機課時通常都不少于理論課時,要求學生必須親自去“動手”、去實踐。但高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合作意識普遍不強,在公共計算機課的教學中特別是在上機實訓課中學生之間推行協作學習,有利于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以便在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中也能保持這種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計算機教師之間的協作有利于優化教學資料、共享教學資源;專業課教師與計算機課教師之間的協作有利于計算機工具和專業問題相結合,幫助學生把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更好地應用于專業領域,解決實際的專業問題。
一、 學生在上機實訓課中的協作學習
1.建立協作小組
協作小組通常以3-4人為一組,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然后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等因素,采用互補的原則來安排,最好在同一小組里有較好、中、較差三個層次的學生,有利于提高協作學習的效果。為了協調組內關系,需要確定一個組長,主要負責小組內任務分配、協調組內成員等工作,以保證小組內和諧共處。組長的人選可由教師指定學習成績和協調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
2.布置任務
任務教學法是現今比較流行的也是很實用的教學方法,在協作學習中結合任務教學法,發揮兩者的優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把上機實訓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掌握教學內容。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大小要與教學進度的不同階段相配套,在學習每個單元新知識點的時候,適宜布置一個或幾個比較小的任務,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完成課堂作業;而在單元或課程的綜合階段,適宜布置一個比較綜合的任務,要求協作小組成員去分工協作完成的大作業。大作業的設計盡可能具有綜合性、可分割性,保證學生既是對已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又可以把任務分割成幾個獨立的模塊分配給不同的小組成員完成。
3.活動模式
計算機上機課協作學習的活動模式主要采用“伙伴”、“分工合作”等方式。要求學生上機時同一組的成員在相鄰位置就坐,便于交流和溝通。通過組內成員伙伴式的密切溝通與積極協作學習, 完成學習任務。
“伙伴”式學習:這種模式很適合要求每個學生在都要完成相同任務的情況下,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必須是融洽的, 針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彼此討論與支援,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提示。當某個小組成員在做題時遇到困難,同組的其他成員可啟發和幫助他解決疑難,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幫助者在給別人作了詳細講解之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也往往有了新的體會和更清晰的理解。這樣在幫助別人學習的同時,也有助于自己的學習。
“分工合作”式學習:共同完成某個任務,對問題解決方案進行探索,發揮各自的特點進行分工合作。這種學習方式適合要求在完成一個綜合任務的情況下,在共負責任的基礎上,完成共同的大作業,實現相同的學習目標。例如,在小組設計一個成績管理系統的過程中,先是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分析目標系統的功能,需要設計哪些表和數據庫、哪些表單界面、菜單的搭建等等。總體方面明確以后,然后小組長把任務進行分解,給每個小組成員分派合適的子任務,在每個成員完成自己的子任務時,成員之間的關系又可以變成伙伴式的,相互提示和支援。
4.教師總結評價
對于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完成同樣的任務,可以通過網絡的ftp或電子郵件提交作業,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以及當天的行為、態度等表現,或是給予肯定和鼓勵、或是給予提醒或恰如其分的批評指正,直接指出作業中存在的優劣,提出表揚或給出建議。
對于一個比較綜合的任務,先由每組組長展示自己的作品,進行系統演示,師生共同對作品進行評價,然后教師結合自己的觀察,注意組內學生間是否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是否以一種積極的協作關系完成學習任務,對每個小組的合作過程進行評價。在對小組進行全面的衡量與評價的同時,也要對個體成員進行評價。在最終評價時,應將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不僅要體現整個小組的協作學習成果,也要體現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個人能力的差異,將個人成績和小組成績綜合后得出個人最終成績。
二、計算機基礎課教師之間的協作
不同的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即使是教同一門課程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在教學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可以相互啟發、互相補充,實現知識和經驗的互補,有利于更好地輔導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之間的協作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在教學中少走彎路,實現資源的共享,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相結合
從備課環節入手,重視課前的集體備課。公共計算機教研室是教師間合作交流的平臺,在公共計算機教研室的活動中,可以完善和提高教師的課(上接第158頁)
堂教學行為,也可以讓新教師迅速上手。每周的教研室例會上集體備課,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習題、實訓內容等進行明確細化,然后每位教師再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人備課。這種做法把集體智慧和個人才能結合起來,既能取長補短,人盡其才,又能因班施教,因人施教。
(2).合作開發課程,建立課程教學網站
公共計算機教研室的教師利用自己的一線教學經驗,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合作編寫適合本校學生的教材以及實踐教程,使學生手中的教材十分有針對性,有效避免了過去那種“高職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壓縮餅干”式的現象,充分發揮教材應有的作用。
建立課程教學網站能大大方便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后的任何時間里都可以訪問教學網站。教學網站在欄目設計上包括首頁、師資隊伍、課程建設、教學大綱、教學資料、教學視頻、在線練習、教學成果、教學評價等。教學網站的內容包括電子教材、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學進度表、教學資源、集體備課的課件和教案、自測題、實踐與實驗、教學研究、教學論壇、搜索、相關鏈接等內容。網站在教學論壇欄目中設置自由論壇、教師論壇、學生論壇來實施交互,讓教師和學生都能暢所欲言。
(3).及時地交流、溝通和聯系
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提高溝通效率。通過建立教研室的“QQ群”,即使教師足不出戶,各自在自己的家里備課,只要在線,打開“QQ”,同事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仍然暢通無阻。
三、計算機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協作
教育部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進一步加強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幾點意見”中,明確要求學生應該利用計算機手段進行表達與交流,利用Internet進行主動學習,為專業學習奠定必要的計算機基礎。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大多為計算機專業畢業,對學生所學的專業了解不多,因此計算機教學就難以和專業問題結合,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知識也就難以轉化為應用能力。所以應將專業問題融入計算機教學中,使計算機課程生動而實用。
計算機教師要經常與專業課程教師進行交流,盡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講授班級的專業概況和專業課程特點。例題講解選取典型專業問題進行示范解決,每節上機訓練中都給出與專業結合的具體任務,布置一些專業問題作為學生作業,盡量做到計算機工具的學習和專業問題相結合,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應用計算機工具處理專業問題的便捷和實用。
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專業課程和計算機工具的結合點,積極引導學生應用計算機工具去解決專業問題,專業課教師在設計專業實訓項目時要多多與計算機老師交流,讓學生盡可能用計算機知識去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巍.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_協作教學的探索.福建電腦.2005(12).
[2]葛漢清.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課程的協作性學習思考.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3).
(作者單位: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