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和課堂上的合作閱讀、思維激發教學嘗試的核心內容兩方面,論述了如何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合作閱讀 思維激發 教學觀念
通過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后,明確新的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從觀念的轉變,課堂中進行分組、合作閱讀和學生思維激發方面來闡述進行教學嘗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實效性。怎樣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來進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呢?怎樣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先學后教,在課堂上分組合作閱讀文本和思維激發教學上進行嘗試。以下就本人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通過學生的先學,然后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各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才會明白當前教學的起點在哪里,有了這個起點,教師便可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綜合能力的培養,老師的教,總是言簡意賅,給學生留點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給學生一點自己動手的機會,引而不發,激勵學生的首創精神。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景,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方法也不只是講題,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二、課堂上的合作閱讀、思維激發教學嘗試的核心內容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受到激發與啟示下,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回答問題的有效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方式掌握語文知識、情感等技能;學生能夠體驗、理解和應用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教師在課的開始時精心設計新課的導語,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別具魅力的導語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乃至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始。這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在這個時候得到調動、感染和熏陶,也就會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課文進行閱讀、探討和推究,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情與決心,當然也會將學習進行到底。
(2).注意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探討。在語文課上,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高質量地完成預習任務,同學的提問誰能給以準確的回答,看誰對文章的內容記憶得快;較長的小說、故事等誰能在快速閱讀后準確地復述出來,如此等等。教師都是由學生來解決一切問題,老師給表現好的同學加課堂表現分給予鼓勵。總之,老師是在不失時機讓每一個學生在感受成功。
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先學后教的進行合作閱讀,思維激發訓練與培養,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鄄城縣富春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