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注重師生及學生間的思想系統和情感溝通;注重情感感悟,訓練學生感性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素質三方面詳細探討了如何創設情境建立自主合作的課程教學模式。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合作 課程教學模式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原動力。
古人說治天下之政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教師作為人力資源的開發者,為了構筑人類昨天和明天之間的橋梁,必須率先投身終身學習,從教不息,探索不止。
語文課本主要是有積極的思想意義和鮮明生動的審美情趣的古今中外的文學名篇。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以及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和情感活動,使他們不斷地得到文學審美情趣和培養思想情操的啟迪。師生雙方共同創造的思維互動,是開啟理性思維的一種最佳方式。
一、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
調動學生情緒進入良好的課堂狀態,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積極性,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就不會把學習看成是\"要我學\"的苦差事,反當成\"我要學\"的快樂事,并且會自覺地把這種求知欲貫穿在整個教學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學習新課時,應該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的情感體驗、生動事例以及簡單樸實的道理納入到教學中。如學習《我的老師》、《背影》、《藤野先生》等文章,就引導學生來暢談自己實際生活中的體驗,喚醒他們內心深處情感的盲點,產生共鳴,往往此時的學生不懂得或沒有愛和感激的意識,認為誰為他付出都是應該的,因此讓他心存感激和熱愛是必要的,讓名篇里充溢的深沉的愛和感激之情照耀在他的心靈深處,挖掘出自身值得珍愛的地方。學習說明性的文章就鼓勵學生去研究探索,讓他們動筆去寫生活中自己接觸到的事物,甚至創造條件讓他們親自制作某些教具,讓他們充分感受動手操作的快樂。這樣將學生的課外生活和經驗感受與課內的學習緊密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良性循環的效果。
主動參與是學會生存的必備條件。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競爭的時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學生最終是要參與社會的,什么事都要自己判斷,自己做主,自己解決。主動參與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在教學中尊重、發揮和完善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能動性,引導學生自覺地認同教學目標,并將其化為自身的目標系統,主動駕御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注重師生及學生間的思想系統和情感溝通
語文的教學內容決定了課堂教學最易形成師生雙向主體的思想交流。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寬裕的氛圍,并努力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師要精講精練,珍惜時間,合理控制課堂,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知識的規律,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表達,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讓他們學會概括大意,從句子到段落乃至全篇,還有在劃分層意時都要讓他們動腦去想,動手去寫,用口去表達,適用各種手段將學生納入到教學中,使他們得到鍛煉和提高,進而為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形成教師同眾多的學生交流,學生之間交流,相互啟發,交流促進,最大限度地使課堂面向全體學生,以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思維發展的潛能。讓他們去讀,去感受,去發現,承認學生是獨特的自我。讓學生處于一種寬松自由、主動活潑的情境中,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和求知欲望就可以得到充分發揮,進而能提高教學效率。在這種師生、學生之間交流體驗語言文學知識的課堂情境中,教師的合作意識、民主風范也會對學生尊重他人意見,自我角色的定位,并努力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標的意識和習慣的養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注重情感感悟,訓練學生感性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素質
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那些能夠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前發展是不可想象的”。中學階段的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要傳授知識,讓學生獲得知識,這些都離不開理性的思維和智性的誘導,然而語文學科的教學如果僅體現邏輯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智性化的訓練,那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的作品具有情感化與形象化特征,這就要求在教學環節中,應該格外重視情感體驗與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學生感性思維能力,給學生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注重感性感悟的誘導,提倡多元性的探索。語文課堂如果離開了感情的體驗和感情思維的訓練,就難以形成語文教學的藝術模式。語文課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不僅要知道一篇作品,而且還要能知道她美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一起參與對文章的分析體驗,努力與作者形成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久而久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總之,時代呼喚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在一旁觀察學生的活動,做學生活動的助手。”讓我們樹立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建構更加科學合理、更加適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湖北省漢川市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