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課程改革不是只改課本或課程,而是要從教學目的、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甚至教師的課堂行為及素質都有了全新的要求。教師的教學形式及學生的學習形式的變化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標志性的變化。
【關鍵詞】新課改 新思想 教學行為
新的世紀已經到來,各國有識之士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比能源危機、生態危機影響更大的是教育危機,要扭轉社會危機的關鍵是進行社會改革和教育改革。我國的教育也正處在新舊更替,大變革大發展的階段,新課程改革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正符合這一規律和潮流的。
一、由重掌握知識向重培養能力發展的轉變
由上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隨著經濟改革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呼喚人的整體能力特別是創造力的發揮與發展。教育不再是僅僅為追求一張文憑,而是為了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教育不再是僅僅為了適應就業的需要,而是要貫穿于學習者整個一生,所以終生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回顧本世紀教學所走過的路,大體有這樣一個發展軌跡: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當代教學致力于包括智力發展、創造力在內的學生的整個個性,整體素質的提高的教學。它的最大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的發揮教材的課程潛能,以實現教學的發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二、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么上?傳統教學重教師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比比皆是。實際上先人荀子就已經告訴我們了:“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說只有實際去做才能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如果學生習慣于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是不利于學生的潛能的開發和身心發展的。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怕學生看不懂、搞不明、理不清,于是就包辦代替。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潛能和創造精神。
三、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在我們老師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中對學生的要求是都會,都懂,都對,甚至是都考上某某學校。雖然也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心理預期往往左右行為,問學生一個問題對回答上來的心滿意足,回答不對的在言辭或表情上就會有所表現。我們知道,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齊步走。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個體差異性巨大、特點有千種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標準的人。有人說,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那么也可以說,人海茫茫,我們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教海無涯,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顯而易見,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有害于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和矛盾以及教學質量的低下,就與一刀切、統一要求有關。因此課改要求我們改變固有的教育模式,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四、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原來教學是接受和傳遞的過程,新課改的教學應是創生、開發的過程。“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也是明顯的教學弊端。
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視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由此看出,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的學習生活往往經歷(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的認識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說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從而得出知識的結論。第二次飛躍是由“概括→應用”,這是把掌握的知識結論應用于實際的過程。
五、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
現代教育思想要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從信息論上說,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而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這是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這是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這是師生之間互相問答。
4.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試驗。
按照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過程的道理,顯而易見,后兩種的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多向交流方式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的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聯系起來,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體信息交流網絡。
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并把兩者有機的貫穿起來,組成網絡,是信息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優化的信息傳遞方式。他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是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六、 由教師為主向民主平等轉變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創造力的表現都是一種非常自主的自由活動,它把外在壓力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則就需要教學民主。在以往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是真理的絕對占有者。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寬了,他們的思維也更加大膽,思想更加開放,在有些方面有些教師已經落在后面。在信息時代,學生的獨立性增強了,他們思維敏捷、充滿活力,喜歡對人或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對那些與他們缺少溝通,甚至業已落伍的教師不會那么百依百順、言聽計從,此時如果教師仍然堅持舊的觀念,不與學生交流,不能“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 ,那么其“師道尊嚴”的維護之艱就可想而知了。
七、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當前教學中最忌諱的是教學模式化、單一化和公式化,學生最不喜歡的也是毫無特點毫無個性的老師。僅僅是勤懇或認真、嚴厲或和藹是不夠的。現代教學,我們要求教師要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我們需要的是有個性的教師。教學創造性體現在個性教學風格上。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學風格就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造。他是教師在教學中遵循規律,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的突破和創新。那么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有廣博的知識,不僅僅是有所教學科的知識,而應有獨立的思想、有健全的人格,充滿人格魅力。不能墨守陳規,不思進取。而是要勇于創新、積累、總結和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看清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和有個性的一代新人。
課程改革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們要進行的課程改革不是空中樓閣,它是以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所進行的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開展來的,是發展的必然,是時代所需。改革成敗決定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改變與否。愿廣大教師能夠迅速轉變觀念,領會課改的精神,并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第五中學數學教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