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以教師積極的情感為載體,激發學生情感;從學生主體的生活入手,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自我肯定,培植自信心理;讓學生放飛想像和聯想,釋放情感;觀察文中插圖,組織生本對話,展示獨特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情操四個方面,敘述了加強學生主體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 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加強學生主體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教師積極的情感為載體,激發學生情感
教師積極的情感表現在教師的語言、行為和衣著上,特別是在教師的語言上。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頤的話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的確,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至關重要,如能充滿激情,寓理于情,寓知識于生動,昂揚著奮發進取的精神,學生往往樂于學習。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創設情境,示范朗讀,誘導移情等手段,使學生激起與教學內容一致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就特別注意用自己的積極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我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總理的故事、圖片并展覽,讓學生感受總理愛人民的偉大情懷,感受全國人民對總理的愛戴之情。上課后伴隨著莊嚴肅穆的音樂,“同學們,在一九七六年的春天,我們中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億萬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讓我們一起去回顧,一起去感知那段歷史吧。”同學們帶著課前積累的情感去讀課文,自然而然就明白為什么長安街頭那么多自發送行的群眾,體會出老奶奶那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的心情,體會出為什么人們望著靈車,像有人在無聲的指揮,不約而同地掉下眼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投身于那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場景中去。“此刻,你就站在長安街頭,眼望靈車遠去,你的心情怎樣,你會說些什么?”學生情感的淚花就會飛濺,學生的想像就會更加豐富。學生落淚了,老師落淚了,一聲聲哭喊,一聲聲呼喚,好像將我們帶回了那一九七六年的春天。這樣的教學設計,較好地超越了理性的講解,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二、從學生主體的生活入手,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自我肯定,培植自信心理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由于自身的遺傳素質、所生活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以及生活閱歷的不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有著不同于別人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新課程改革認為,學生主體的“童心”“童趣”也是課程資源,理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保持。況且,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已逐步產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他們不再希望我們把他們當作小孩子,而應尊重他們,認可他們。我們老師當然希望孩子們的表現都是完美的,但是孩子們并不都是一樣的,他們的回答有時不容易被老師和同學們理解。教學《將相和》一文時,當我問到:“通過學習,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說出你的理由來。”大多數同學都說喜歡藺相如,也有部分同學喜歡廉頗,并且理由都非常充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以大局為重;廉頗愛國,知錯就改,作戰勇敢。正當我剛想宣布下課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喜歡趙王。”我和同學們都感到驚訝,教室里頓時也傳過一陣“噓噓”聲,那位同學臉紅了,我為了不至于讓孩子下不了臺,就問到:“你的觀點很獨特,能說一說為什么嗎?”孩子振振有詞:“趙王起用藺相如這樣一個小官,說明他有眼力;他不怕秦王,敢去澠池會盟,可以看出他很勇敢,是一位好國王。”學生的回答讓我驚訝,但又讓人信服,我肯定了他,同學們都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一小小的教學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得到了自我肯定,發言時多了幾分自信,消除了顧慮,使自己的思維在閱讀訓練中得到了拓展。
三、讓學生放飛想像和聯想,釋放情感
閱讀主體的“悟”是對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整體感知,而這種“悟”的關鍵就在于閱讀主體的想像。教育心理學認為:想像和聯想是主體感悟、體驗課文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現實性,同時也具有極大的跨越性、跳躍性、自由性。它能使閱讀主體能在短時間內去搜尋記憶與閱讀對象的契合點,從而達到領悟境界。它是學生主體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和手段。如教學《月光曲》一文,這篇文章敘述了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其對音樂的熱愛所感動,于是即興為她彈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對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是通過盲姑娘的想像來完成的,貝多芬感情的變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少,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采取了一邊讓學生欣賞音樂,一邊靜思、想像。“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小組交流空前激烈,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老師,我看到了月亮緩緩升起,鉆破了輕紗。”“老師,我看到了月亮鉆進了云層,聽到了大海上風吼浪涌。”“老師,我看到了小女孩哭了,她也看見了月亮。”“我看出了貝多芬太激動了”……學生的發言精彩極了,他們多像置身于萊茵河邊的小鎮上,親耳聆聽貝多芬彈琴,親身感受到他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這些豐富的內蘊,若不展開想像與聯想是無法領悟到的。
四、觀察文中插圖,組織生本對話,展示獨特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情操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教材的編排也有了新的變化,插圖課文越來越多,已成了新教材的一大亮色。插圖往往緊扣課文內容,大多色彩鮮艷,虛實相生,能扣人心弦。課本中的古詩以及寫事或寫景的課文如《海豚救人》、《燕子》、《桂林山水》、《阿里山的云霧》、《魯本的秘密》、《小珊迪》、《地震中的父與子》、《小抄寫員》、《珍珠鳥》、《一件運動衫》等課文,大都繪制了插圖,它們有的展示了文章的某一中心場景,有的再現了人間美景,有的抒發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感情。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觀察、交流、理解、發現。
學生主體的閱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他們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究、創造,并注入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為學生主體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侖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