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數學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思路,把教材編者的思路、教者的思路和學生學習的思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教材中提煉出數學思想、方法,挖掘出教材的科學價值,利用教材資源,拓展教材空間,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大效益。
【關鍵詞】數學教學 立足課本 挖掘教材 體悟教材
新課標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后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本課程。它對于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作用。教材是溝通已知與未知的一座橋梁,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獲得過程與方法、進行情感交流與價值培養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參考和媒介。教師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研究者、開發者,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研究教學創新,而且要培養自己挖掘、調整教材的能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立足課本,呈現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情境
教材是教學的材料,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是死記硬背現成材料,而是發現這些材料的原理,把教材中\"驗證\"性材料,改為“探究”性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創設生動、開放的教學情境,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很有興趣,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他們自身的需要,因而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這就需要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例如,“函數”概念教學。
從一個有趣的“繞圈子”問題談起(投影顯示):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有一個馬爾克廣場,廣場的一端有一座寬82米的雄偉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開闊地,這片開闊地經常吸引著四方游人到這里來做一種奇特的游戲:先把眼睛蒙上,然后從廣場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誰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著?盡管這段距離只有175米,竟沒有一名游客能幸運地做到這一點,他們都走了弧線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邊。
1896年,挪威生物學家揭開了這個謎團。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說:這一切都是由于個人自身的兩條腿在作怪,長年累月的習慣,使每個人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條腿伸出的步子長一段微不足道的距離,而正是這一段很小的步差x,導致人們走出了一個半徑為y的大圓圈。設某人兩腳踏線間相隔0.1米,平均步長為0.7米,當人在打圈子時,圓圈的半徑y與步差為如下的關系:。
上述生動和趣味性的學習材料是學習的最佳刺激,在這種問題情境下,復習初中的函數定義,引導學生分析以上關系也是一個映射,將函數定義由變量說(傳統定義)引向集合、映射說(近似定義)。學生在這種情境下樂于學習,有利于信息的貯存和概念的理解。
二、挖掘教材,拓展學生思維
作為教師,我們既要把教材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依據,但又不能墨守成規,因為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前要深鉆教材,在課堂上才能左右逢源。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數學教師提出備課要“熟課生備,生課熟備”,這句話雖平淡,細思卻意味雋永,極富哲理,若我們能長期用這種態度“善待”教材,就會有不斷的“發現”于“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三、體悟教材美感,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知識
數學家克萊因說:“數學是人類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類心靈最獨特的創作?!闭驗檫@樣,數學教材就有其獨特的韻味,教師只有潛心鉆研教材,才會對數學美有更深刻的體悟和內心感受,進而藝術地表現出來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從而實現體驗式學習。
教學是一種溝通、一種合作、一種對話、一種交往。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新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關注學生發生的變化,關注師生關系發生的變化,用更加科學、更加創新的態度、理念和方法用好手中的教材,用活手中的教材,也就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的對教材進行創新、重組、改編,這也正是教師智慧的一種體現。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