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如何使教材內容中的陳述性知識,通過加工整理變為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或公式的途徑;同時又列舉了十種常見的簡答題回答的公式。
【關鍵詞】地理教學 地理公式運用
通過教師引導,很多學生也注重了對地理規律原理的理解,但往往對教材中的實例或做過的例題都能回答,而遇到新情境中的地理現象和成因分析,又不知從何著手。究其原因是這些學生對課本地理規律和原理沒有形成系統體系,缺乏數學、物理學科中“公式”意識,他們更多滿足于對各個規律和原理的單個記憶,導致不能靈活解題運用。
教給學生一些回答問題的模式、提綱、思路或“公式”,總結出一些規律性,指出一些特殊的,會讓學生脫離題海,提高學習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總結出公式?“題在書外,理在書內”,只有對所學習過的知識綜合加工、縱橫聯系、分析整理、概括歸納,以求達到融匯貫通、引申遷移,才能獲得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體驗。要使教材內容中的陳述性知識通過加工整理變為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或公式的途徑有:
1.整理知識系統、層次、脈絡,了解各部分知識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如高中系統地理的知識系統、初中區域地理的知識系統、自然環境部分與人類活動部分之間的聯系等。
2.概括知識結構,即各局部知識的組成要素及其聯系。
3.分析地理事物發展變化與規律周期性規律:屬時間規律,具有穩定性、漸變性特點。如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周年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晨昏線的移動及其與經線緯線的關系的變化、太陽輻射及氣溫的日變化規律、氣溫與降水的年變化規律等。
4.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正向思維去獲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內容,執果索因,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例如,在講授“海底擴張學說”這一原理時,首先可引導學生閱讀“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然后利用學生讀圖所得的結論提出問題:①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②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讓學生自己表述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這一理論公式: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
5.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幫助學生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提供知識的邏輯結構,以便于學生進行總結。比如依據大洋洋流與大氣環流高低氣壓活動中心在分布上的位置關系,判定洋流流向和類型的方法;依據棉花生長條件揭示世界優質棉花生長區的分布與氣候的關系;依據氣溫與降水的數據判定氣候類型的方法。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認真歸納總結的。
常見的簡答題回答的公式如下:
1.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一般只要說明高、中、低緯度。如果赤道、南北極圈通過,應加說明,從而推斷某地所在的半球、氣壓帶,風帶、氣候類型及自然帶的位置。(2).海陸位置:面臨什么海洋,位于沿海或內陸,大陸東岸或西岸,處于迎風坡還是背風坡,有無洋流通過,以便于分析該地氣候特點、降水多少、干濕程度和植被類型。(3).交通位置:講清楚海、陸、空、海底電纜、輸油管道線路,聯系哪些地區、國家,對促進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4).地形和河流的位置:位于什么地形區,山脈哪一側,河流哪一段,它對當地的氣候、交通、經濟發展的影響。
2.地形:(1).地形的特點:①以什么地形為主,還有哪些地形;②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③地勢傾向、地勢起伏狀況、平均高度;④特殊地貌,如喀斯特、黃土、沙漠、冰川等;⑤經濟評價(有利或不利)。(2).地形對氣候的影響:①地勢的高低——氣溫隨高度增高而減低;②地形類型——同緯度的高原、平原、盆地氣候不同,地形閉塞或開闊以及地面狀況(有無植被、雪面、水面等),對氣流運行的影響程度不同;③山脈的走向與坡向與氣流方向平行可促進氣流運行,與氣流方向垂直,對氣流有屏障和抬升作用,使迎風坡多雨。(3).地形對河流的影響:決定流向,流速,水系歸屬、流域的劃分,決定水系排列形式(如向心狀、扇狀等),注意評價(利與害)。(4).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平原——地勢平坦,一般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便于生產操作,便于開墾為大片耕地,便于實現水利化和機械化;丘陵緩坡——修梯田作為耕地,還可發展經濟林和草地;山地高原——建立“山地形”農業體系,以發展木本農業,即以林業為主,并發展牧業、副業、礦業。
3.氣候:一般回答氣候與農業生產的有關內容,大致可概括為四個層次:(1).氣候的數理知識(氣溫、降水、積溫數據);(2).概括氣候特點、水熱狀況、生長期;(3).一年幾熟制、耕地類型;(4).主要農作物、植被類型。
4.河流:(1).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結冰期;(2).水系特征——河流長度,上中下游分段特征,河網密度。其它流域特征——河谷形態、河道寬窄深淺,水系排列形式(向心狀、扇狀、放射狀)補給水源、河湖關系等。
5.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特征:(1).經濟性質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殖民主義;(2).國民經濟結構:工業或農業及其它,以何者為重;(3).農業內部結構:農、林、牧、副、漁何者為主,又如種植業部門是以糧食為主,還是以經濟作物為主;(4).工業(農業)基礎及水平:發展歷史、經濟基礎、生產習慣、技術水平、機械化程度、生產能力;(5).工農業地位:工農業生產總值及主要產品在世界、全國所占地位;(6).原料、燃料供應關系;(7).工農業布局的主要特征;(8).經濟發展方向。以上也不是要求全部回答,而是對各地區擇其要者回答。
6.城市:城市地理的特點,一般從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在河段、地形區、附近的農林礦資源、交通運輸、經濟基礎、主導工業部門上、城市功能、工業地位、科技力量及生產能力等方面分析,主要依據城市職能來展開論述,即政治職能、文化職能、交通職能、經濟職能、特殊職能(歷史古都、革命圣地、古跡所在地、旅游城市、宗教圣地、邊防重鎮、軍事戰略要地)等。事實上,大多數城市是多功能的。
7.衛星發射場區位:緯度較低,有利于發射;天氣晴朗,大氣能見度好,有利于跟蹤監測;地形開闊,人煙稀少,有利于安全,交通便利。
發射時間分析:晚上發射,地面干擾少,有利于跟蹤監測。
8.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9.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10.兩地點相對高度:(N-1)X等高距≤兩地點的相對高度<(N+1)X等高距,N是相差的等高線的條數。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