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外貿增長勢頭強勁,尤其是外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賴力量。在肯定外需拉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研究外需拉動的不利影響,以便協調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 外需拉動 不利影響
在“十一五”開局之年的2006年,中國經濟旗開得勝。“高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眹医y計局有關負責人用這9個字,概括了“十一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然而,不能回避的是,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其中,內需與外需不協調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矛盾。從增加外需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市場開放度進一步提高,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強。在2006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率9.5%中,按支出法口徑計算(現價口徑),其中有5.7個百分點是外需拉動的。
在肯定外需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過大依賴外需帶來的不利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劇了貿易摩擦
2006年,中國連續第13年成為世界上遭遇反傾銷調查和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芭嘀矅馐袌龇浅2蝗菀祝稽c一滴做起來,剛剛有點成績,一個反傾銷政策就給封殺掉了。”提起貿易摩擦,很多大企業的老總都是眼睛含淚。2006年,正如人們預測的那樣,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密集的時候僅10天之內中國與歐盟就發生3起貿易摩擦:3月23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從4月7日起對中國皮鞋征收臨時反傾銷稅;3月30日,歐盟又聯合美國,就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時隔一天,歐盟宣布撤銷對中國彩電的價格承諾,對中國7家彩電企業恢復征收44.6%的反傾銷稅。而2006年11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來自中國等地的銅版紙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國自1991年以來對中國發起的首例反補貼訴訟。
中國已經成為反傾銷的“重災區”。2006年,國外發起的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顯示,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約70起,案件數量為歷年同期之最。更為不樂觀的是,很多企業為了躲避貿易壁壘,采取在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國投資建廠、或把半成品輸送到印尼、菲律賓等國深加工以實現“曲線出口”等方式。2006年,這種方式開始遭遇來自于東盟國家和歐美的雙重壓力:東盟國家認為這阻礙了本國相關產業發展;而歐美方面則對這種“曲線出口”行為有所察覺,展開大規模調查。
二、威脅我國經濟安全
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2003年世界外貿依存度為45%。我國2001年至2006年的外貿依存度分別是44%、51%、60%、70%、64%、67%。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不但持續走高,而且變化幅度大。美國1978-2002年間,外貿依存度變化幅度在7個百分點左右,日本在12個百分點左右。同期中國變化在40個百分點左右。有專家預測,在今后5到15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仍會在現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果不考慮外匯變化因素,到2010年將會達到80%以上。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強,受世界經濟影響的風險進一步加大。我國有些地區還遠遠超出這個比率,如蘇州市近年來經濟增長70%以上來自于外商直接投資的貢獻,外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80%以上,地方政府對外資的財稅需求依賴性日益加深,2002年全市外資依存度高達144.8%。
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弱化了我國經濟的獨立性。特別是和美國的貿易問題更加尖銳。2005年5月18日,美國宣布,對來自中國的四類紡織品設限。而且,這次設限距離上次設限僅隔5天。據中國紡織品工業協會統計,2004年中國紡織業直接就業者1900萬人,出口企業3.5萬家,其中就業者約630萬人。此次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會導致中國20億美圓損失,據此測算,這將導致中國近18萬紡織工人失業。18萬人失業,這對于2005年的中國,不是一個小數字,如果這個數字放在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歐盟任何一個成員國,這是一個足以讓一屆內閣倒臺的數字。2006年4月,中國采購團在美國采購了價值162.1億美元的商品,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單筆采購大單”,為平衡貿易差額,中國經常要進行這樣的“安扶”采購,中國在很多經濟問題上需要不得已而為之。
三、為外國提供經濟補貼
盡管經濟增速較快,中國仍然是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2005年1740美元,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005年183個國家和地區GDP排名中(美、日、德、中前四名;美GDP總量12.455萬億美元;中國2.229萬億美元),中國排名全球第128位,(僅為美國的1/23)。然而卻正在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尤其是美國)提供經濟“補貼”。這讓中國自身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負擔。扭曲的生產要素價格,使外資企業得以大揀便宜;廉價的生產要素價格,使得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始終保持在全球較低水平。但是,低廉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國勞動力保護與環境保護的缺位、扭曲的能源價格、極低的資金成本以及被低估的人民幣幣值。2005年我國出口177億件服裝,平均每件服裝的價格僅為3.51美元,出口60億雙鞋,平均每雙鞋的價格不到2.5美元。這種低價值出口一方面比較典型地反映了“打工經濟”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在支付了大量能源和資源成本的同時,卻使價值大量轉移。據摩根土丹利公司的調查,自中國1978年改革以來,美國消費者因購買中國廉價產品而節省下來的金錢高達1000億美元。1998-2003年,僅童裝一項,美國年輕父母就因購買中國貨而節省了4億美元。另據日本海關統計,近10年來中國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合計約4486萬箱,每箱5000雙,總計約2243億雙。根據中國林業專家計算,為生產這些筷子而毀滅的山林面積占中國的國土面積的20%以上。值得關注的一個事實是,日本國土面積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5%,而我國的覆蓋率僅有14%。此外還壓低美國長期利率。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截止2006年末已達到10663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這樣,中國不得不大量購入美國債券,尤其是長期債券,從而壓低了美國的長期利率,變相的幫助了美國的購房者,并刺激了消費需求。
四、造成宏觀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
目前我國實行的主要是強制結匯,即所有的外匯收入必須賣給指定的外匯銀行,企業出口貿易中的外匯收入不許自己保留。面對企業出口大量的外匯收入,外匯銀行必須要用人民幣買過來,這就迫使外匯銀行往市場上大規模拋人民幣,以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樣就使中國市場上的流動資金過多,商業銀行貸款力度加大,致使我國的投資規模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我國消費率持續走低,投資形成的產能會進一步向國外尋找市場,外貿順差進一步加大,投資、消費、外貿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我國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總量矛盾: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
(作者單位:中共安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