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精神猶如一個大學的靈魂,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時時處處影響著大學里的每一個人。然而,對于什么是大學精神,如何構建大學精神,眾說不一,本文就此談一些粗淺看法。
【關鍵詞】大學精神 內涵 構建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那么,怎樣建設一流大學,曾有過諸多論述,而這些論述也大多集中在經費、學科、人才等方面。然而,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所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樓、大師、大氣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國內建設一流大學則主要集中于大樓、大師,而對大氣——大學精神有所忽視。事實上,做任何大事,物質與信息是必要的,精神力量也同樣重要。各所大學也應有各自的精神。
何謂大學精神?它有什么作用?當今大學精神現狀如何?如何構建大學精神?筆者就這些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大學精神的內涵
眾所周知,精神相對于物質是無形的,看不到的,摸不著的,只有身臨其中才能感受到、體會到。大學精神作為精神的一種,也是如此。可以說“大學精神”是在某種大學理念的支配下,經過所有大學人的努力,長期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對大學的生存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導向。大學精神的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創新精神。善于創新是大學精神的靈魂。要想在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培養模式、教學管理等方面塑造自我,具有個性,沒有創新是不行的。綜觀世界一流大學,無不如此。例如,哈佛大學以師資雄厚而著稱,他們有將近40名教授獲諾貝爾獎。學生也以追求卓越、全面發展、自信能干而聞名;耶魯大學則以教授治校、思想開放、人文一流而驕傲;年輕的斯坦福大學以強烈的進取精神,提出不因襲任何傳統,沿著自己的路標向前,以“學術頂尖”的構想建設大學,成為“硅谷”的強大后盾。總之,凡是有特色的大學,都因善于創新,堅持走自己的路而成名。
其二,民主精神。大學的民主精神主要體現在民主管理和民主施教上,實施民主管理必須更新正確觀念,改革教育體制,建立公平競爭環境與機制,建立規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模式,要求大學管理者的作風與品質,不是自信和專橫,而是從善如流;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善于進取;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善于想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對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自知之明。民主施教的關鍵是視學生為朋友,傾聽學生的意見,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其三,社會關懷精神。高等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需要是第一推動力。關注現實、服務社會成為高校的重要職能,高等教育通過科學研究直接轉化為社會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通過人才培養,為社會提供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同時,還能參與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其四,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和人文精神一開始就被大學精神所左右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北京大學之所以能夠順應時代潮流,適應中國變革的需要,打出“科學與民主”的大旗,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以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先哲用近代新理論、新學說徹底改造了舊北大,使北大形成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舉的大學精神結構。
二、大學精神對于大學的功能
大學精神對于大學所發揮的功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推動大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大學精神對大學的作用猶如人的精神對人存在的意義一樣,沒有了精神,大學便失去了生氣,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最終也將走入窮途末路。正因為大學精神,使大學師生集中優勢達到以學為本、以教為本的目的;正因為大學精神文明示范,使大學群體產生了“共生效應”和“魅力效應”,從而推動大學全面發展;正因為大學精神,使大學敢于迎難而上,敢于挑戰強權,敢于捍衛正義,敢于領時代所先。因此,無論什么樣的大學,只要擁有了精神,她就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和最高端。
其二是大學發展的指路燈。大學根值于社會,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但大學在受到社會的影響方面又不同于其他的社會機構。因為在大學精神的指引下,使大學有獨立人格特征。與此同時,大學精神通過校園精神文化的作用,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科學理論的基礎。
其三是大學具有凝聚力的保證。大學精神是一種為師生員工所認同的價值觀、信仰,具有無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向心力。通過統一的價值觀,形成共同意識,從而統一教職員工的思想,使他們對學校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歸屬感、自豪感,把全體師生員工團結在一起,共同奮斗。
三、大學精神的構建
大學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也不是校長或大師頭腦中自生的,它的形成是多種因素長期相互接觸和融合的結果。當代大學的功能既不局限于紐曼的“知識傳播之地”,也不限于洪堡的“知識傳播之地和知識生產之地”。今天,我國對高校的定位是: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在這種宏觀功能的定位指導下,在當代大學精神普遍失落的情況下,如何構建當代大學精神呢?
第一,激發廣大師生的責任心和自豪感。任何一所大學,校史本身就是一部精神史、思想史,能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歷史主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以校為家,以學校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那么學校的發展就獲得了強大的動力,久而久之,自然就創造出學校的傳統精神。
第二,建設獨特的校園文化。校園是做學問之地、創新之地、是大師講學之地,是真理傳播之地。身居其中的大學人不知不覺地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和熏陶,而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載體,是大學精神的土壤。因此,塑造和發揚大學精神,必須與建設獨特的校園文化同步進行。
第三,選擇具有高瞻遠矚的校長。校長是大學的靈魂人物,好的校長是帶起一所好的大學的前提條件。北大沒有蔡元培不可能成為新文化的中心;清華沒有梅貽琦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聲譽雀起;南開沒有張伯苓也很難獲得長足發展。而這些大學的聲望之所以與日俱增,關鍵在于擁有一批這樣的校長,而之所以能擁有這樣一批好校長,是因為這些大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長選拔機制。因此,要創立一所獨特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要選好校長,而更重要的是要有選拔校長的運行機制。
大學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對大學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它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跑道上,大學之間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學精神的構建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參考文獻:
[1]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M]高等教育,2000,12.
[2]許智宏.重建大學精神.觀察家論談,2003,8,25.
[3]燕慶明.談大學精神.江南大學報,2005,3.
[4]李君明.構建中國的大學精神.光明日報,2005,1,5.
[5]桂苓.大學理念與大學精神.文心社論壇,2006,1,18.
(作者單位:河南洛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