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高法院的《證據規則》把民事活動中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作證行為的人的范圍作了突破,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擴大到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但這條規定很籠統,怎樣判斷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卻沒有具體規定,以致在司法實踐中主觀隨意性很大。兒童作證仍然要求其年齡、智力或精神健康狀態與待證事實相適應,才可以作為證人。
【關鍵詞】兒童作證 作證資格 問題與思考
王某在自家門前被劉家的狗撞倒摔傷,惟一的目擊者是其7歲多的女兒小彭。小彭指認,當時爸爸從街對面回家,突然被劉家半人高的大狗撞倒在地摔傷,送醫院后,王某因搶救無效死亡。王家人將劉家告上法庭,要求劉家賠償醫療費、死亡補償費等9.8萬余元。法院最終認定了小彭的證言,判決狗的主人劉某賠償死者家屬各種費用7.3萬余元。
最高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則》)第五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案法院讓不滿8歲兒童作證有法可依。民法通則規定的則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而沒有賦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最高法院的《證據規則》顯然是把民事活動中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作證行為的人的范圍作了突破,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擴大到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但這條規定很籠統,怎樣判斷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卻沒有具體規定,以致在司法實踐中主觀隨意性很大。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兒童作證問題進行理解。
一、關于賦予兒童作證資格的必要性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據此,證人資格只有一個要求,能正確表達意志即可。法律對何為“不能正確表達意志”沒有明確的規定。一般認為,正確表達意志的能力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1.準確感知、記錄和回憶有關事實印象的能力。
2.理解有關問題并清楚表達的能力。
3.對說實話的義務及作證后果的識別能力。
因此,對證人的適格上,主要要求證人有感知、記錄、回憶、表述以及理解說實話義務的最低限度能力。兒童證人資格屬于證明能力問題,而兒童證言可信性則屬證明力的問題。一些案件中,兒童確實經歷了案件的過程,甚至是案件信息的最主要接受者,他們的所見所聞成為查明真相的關鍵因素(如本案)。一概排除兒童作證顯然不妥。
從歷史發展來看,各國法律對證人在適格上的限制越來越少,從強調證人的年齡、精神狀態、利益關系、品格等因素對證人適格性的影響,轉移為強調這些因素對證人證言證明力的影響,以保證法庭能最大可能地獲取有助于事實發現的信息。我國關于證人適格性的規定也逐步與許多國家的做法趨于一致。新出臺的《證據規則》將司法實踐中普遍感到困惑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作證資格作了明確規定:只要待證事實與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就可以作為證人。
二、關于兒童作證資格的限制
從歷史發展和立法上看,雖然對證人資格的限制越來越少,但并非沒有任何限制。兒童作證仍然要求其年齡、智力或精神健康狀態與待證事實相適應,才可以作為證人。一些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也認為年齡因素構成證人資格上的障礙。如西班牙在立法上就限制對14歲以下未成年人的作證資格。
對于兒童作證的證人資格,相對于普通的證人(即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有所區別。按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從程序角度看,對于普通證人,應當假定每個人都有作證的適格性,非有相反證據,不得排除該證人。而對于兒童這樣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特別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就不能像對待普通證人那樣假定他們都具有作證的適格性。因為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在心理上表現為智力尚未成型,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差,社會經驗匱乏,情緒不太穩定等,特別是較年幼的兒童,相對來說看問題簡單,思維缺乏理性,言行易受外界影響,甚至混淆想像和現實,還可能受到別人的干擾。他們的證言相對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作的證言可信度要低得多。因此,有必要對兒童證人作證加以限制。首先,對證人資格即具不具備作證能力進行審查,只有當待證事實與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兒童才可以作為證人。然后,法官在特定案件審理過程中根據案情的復雜程度,被證明對象對認識能力的要求程度,以及未成年人的認識、辨別、表達事物的能力以及心理發育狀況等具體因素一并加以考慮,綜合判斷 決定對兒童證言是否采納。
如果對兒童作證與普通證人作證不加以區別,不建立兒童證人(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適格性審查機制,勢必會造成讓2歲、3歲這樣很顯然不具備作證能力的兒童也到法庭作證的狀況。
三、細化限制兒童作證資格的條件
民法通則規定,不滿10周歲的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全不能以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須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而作證要求對案件事實具有親身感知性,顯然不能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最高法院《證據規則》允許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作證這樣復雜的民事活動,與民法通則關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才可以進行與年齡、智力或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規定相沖突。究其原因,是民法通則把不滿10周歲的兒童一律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我國兒童7歲就上學的現狀不符。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起點定為7歲比較適宜(法國、德國民法典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的起點也是規定為7歲)。這樣,就可以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從最高法院《證據規則》規定的“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中剔除,既保持與民法通則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完全不能以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相一致,又與我國兒童證人適格性的最基本條件相適應。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