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 教師教育正逐漸成為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活動。本文結合高等師范院校英語教師教育的實際情況,分析了高師在英語教師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關鍵詞】教師教育 高師 英語
我國擁有在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外語教育,而絕大多數為中小學在校學生。因此,我們必須擁有一支優秀的英語師資隊伍才能保障外語教學的質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文件中對外語教學質量提出:教學質量= [學生(1分)+教材(2分)+社會環境(4 分)+教學方法(3分)] × 教師素質。可見,外語教師整體素質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素質越高,教學質量就越高。因此,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必須做好教師教育工作,為基礎教育輸送合格的中小學英語教師。
一、高師英語教師教育的現狀分析
為了解我國高師英語教師教育的現狀,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形式對山東省9所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的課程教學法及教學實習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與訪談的內容涉及教學法開課時間、使用的教材、教師授課方法與方式、學生對待該課程的態度及學習情況、教學實習的時間與方式以及開設的相關課程等方面。通過整理收集的信息, 筆者發現高師英語教師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設置專業不明確
師范大學是培養中小學教師人才的基地,“師范”是其辦學特色。由于我國高師本科英語專業沒有一部自己的教學大綱,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一直效仿普通院校,導致了高師英語專業的課程與非師范英語專業的課程沒有顯著的差異,也設置了綜合英語、泛讀、聽說、語言學、文學等課程。能夠體現師范教育特色的課程僅有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這“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通常采取大班合堂的授課形式,學生們采取的是臨陣磨槍的學習態度。教學法一般是最后一學年開設一學期,開課時間晚且課時少。這就造成了師范院校課程設置專業不明確、辦學特色不突出的弊端,致使師范院校長期處于一種“學術性不強師范性不明”的狀態。
2.非整體性的職前教師培養模式
從課程設置來看,高師英語教師教育給人一種英語專業知識加教學法再加心理學、教育學,英語教師就這樣培養出來了的錯覺。這就暴露出當前英語教師教育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即“學科知識技能主體附加教育學科知識的非整體模式”。這種英語教師培養模式將重心放在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與英語語言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上,把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當成點綴。一名合格的中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英語教學素質。可是,當前的這種培養模式打破了職前英語教師培養的整體性,使得學生知識結構的主體被英語學科知識占據,缺乏教育學科知識。
3.學生實踐能力欠缺
造成師范生實踐能力欠缺的原因可歸結如下:一方面,教學法課程理論性太強,與基礎英語教學聯系不密切,不能夠反映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實習基地缺乏,許多學校采取分散實習的方式使得學生得不到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加之迫于找工作、考研、專升本的壓力,教學實習往往流于形式;即使學校安排了集中實習,往往是五六個學生在同一個班級里實習,參與教學、班級管理、教研活動等各項活動的機會不多,而且實習學校不放心把課程交給實習生, 實習生不能真正地參與到英語教育教學中。師范生的職業準備不足正逐漸成為新任英語教師中比較普遍的現象。
二、改革高師英語教師教育的措施
面對高師英語教師教育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以促使高師英語教師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1.堅持教師教育的專業理念
師范性是師范院校的優勢、特色和立校之本。高師的英語專業應明確辦學方向,堅持教師教育的專業理念。應該明確的是英語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教學專門人才,而不是該門學科的專門人才。目前,我國的教師教育體系已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多元化的格局。在這種大環境下,高師謀求生存發展的捷徑就是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的產品。同綜合類大學的教師教育專業相比,高師具有辦學歷史悠久,辦學經驗豐富,教學設施齊全,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學術梯隊建設基礎較穩固等優勢。高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清楚地給自己定位,承擔起為社會輸送優質英語教師的歷史使命。同時,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建立公正合理的評估體系,區分師范英語專業與非師范英語專業的評估標準。評估標準應體現服務于基礎教育的教學成績與科研成果的價值取向,從而引導高師辦好教師教育事業。
2.調整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使課程結構合理化
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都必須以課程為依托。高師英語專業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突出教師教育的特色,合理設置本專業課程。首先,應適當調整英語學科課程與教育學科課程的比例,合理加大教育學科知識的課程比重。我國教育學科知識課程比例偏低,只占總學時的7% ,英國為25%,德國為30% ,法國為20% ,美國為20% 。因此,在反映英語學科特點的基礎上,為學生開設英語教師專業理論知識課程、英語教師專業技能課程和英語教師專業實踐能力課程,并合理分配各類型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其次,應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機會,延長實習時間。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社會的進步對高師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師的英語專業教師應當切實從英語語言基本功、教學、科研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高師教師不僅要具備教育教學技能,還要具備教學研究能力,能夠應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使自身適應教師專業化的潮流。其次,高師不僅要用科學的教師培訓觀培養未來的教師,更要用這種先進的科學的觀點來引領高校教師自身的發展。高校教師在重視英語語言基本功的鍛煉、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同時,應培養“自我反思”的意識。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不斷調整自我,使教師的“自我”成為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從而獲得持續的自我發展。第三,高師可以通過“傳幫帶”“請進來,送出去”“明確專業發展方向”等途徑促進教師的快速成長,建立一支素質高、專業性強的高師英語專業教師隊伍。
高師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母機。面臨新世紀的挑戰,高師英語專業應主動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主動適應基礎英語教育改革,大膽創新高師英語教師教育的新模式,抓好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的綜合改革,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師教育。
參考文獻:
[1]賈愛武.外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5 (1).
[2]李力.外語課程論與英語師范教育[J].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 (6).
[3]章兼中.外語教育學[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張正東.教師專業化的縱向觀察[J].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6 (3).
(作者單位:山東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