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亙歐亞大陸的重要交通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條交通線溝通了歐亞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成為中國人民同中亞、西亞、歐洲人民友好交往的橋梁。由于中國絲綢源源西運,東西方交通得以暢通,形成了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綺麗多彩的錦帶,從我國古代的長安城(今西安市)穿行河西走廊,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北緣,越過伊朗高原,綿亙萬里,迤邐西去,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東岸和北岸。這是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一世紀后中國同印度、兩河流域、埃及、古希臘、羅馬友好往來之路、經濟文化交流之路。這條路上,不僅有眾多的文物景點,還有漫漫平川、茫茫高原,也有雪山冰峰。開發絲綢之路,再現其當年雄風,是絲路申遺的重要措施之一。
絲綢之路沿途存在著大量神秘現象、難解之謎,這將會激發人們探險旅游的熱情,人們希望通過旅游活動認識和了解在自然與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的種種神秘現象和知識,并加以研究、解決。絲綢之路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旅游熱線,同時,絲綢之路的重振,將會推動絲路沿線地區經濟的大發展,從而有力地促進絲路沿線文物遺址的保護工作。
一、開發絲綢之路的必要性
絲綢之路馳名中外。近年,西北各省大都有程度不同的開發措施,但未形成氣候,更未形成規模,市場成熟度不足,設施滯后,僅處于初期階段。為此,建議乘絲路申遺的大好機遇,加大開發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財流,發展人文觀光旅游,促進文物保護。
1.有利于保護文物。絲綢之路上留下了無數漢唐古墓、千佛洞、古城池、古烽燧、古建筑,歷經千年滄桑,受盡無情風雨剝蝕,又有人為破壞。倘若不采取措施,這些古跡將被繼續破壞,造成人類文化的巨大損失。
2.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絲綢之路,是漢唐文化開放的歷史見證,是世界史展開的主軸,也是中化民族的驕傲。在這條大道上,當年漢武帝、唐太宗曾活躍一時,張騫、班超、甘英、法顯、玄奘、慧超、長春真人、馬可波羅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展示這些文化遺產,有利于啟迪后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3.有利于發展旅游業。絲綢之路是西北地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這里不僅有兵馬俑、漢陽陵、西夏王陵(中國金字塔)、法門寺、莫高窟、樓蘭古城,也有華山、太白山、祁連山、天山,還有遼闊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幽深的湖泊,是人們回歸自然,追尋自然野趣的天堂,也是亞洲探險、旅游的樂園。
二、開發絲綢之路的依據和背景
絲綢之路大約在十一世紀之后,其國際貿易逐漸由海路進行,加上西部地理環境惡化,民族變遷等因素,絲綢之路日趨衰落,終于退出歷史舞臺,它的路線被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吞沒,它的光輝歷史也被人們遺忘。
1895年1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下轉第112頁)(上接第156頁)地驚奇地發現了一座被沙漠掩埋的古城——丹丹馬里克,又于1900年3月在死亡之海——羅布泊西岸發現了樓蘭古城遺址。
斯文赫定的發現在世界引起極大的轟動。于是,瑞典、俄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紛紛派考察隊來訪古尋寶。絲綢之路被重新發現,史學家陳寅恪教授對此慨然嘆道:“絲綢之路,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歷史把絲綢之路推向世界。一個世紀以來,對這些文物文獻的研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馳名中外的學者,如陳寅恪、陳垣、季羨林、馮承鈞、張星糧、向達、黃文弼、馬雍、李學勤等卓越的學者。他們中有許多人把終身獻給了絲綢之路的研究事業,為絲綢之路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隨著絲路申遺工作的啟動,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繼承并利用前人研究成果,與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文物、旅游、文藝界聯合起來,組成跨行業、跨地區的組織,做好開發絲綢之路工作。絲綢之路,以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豐富的文物資源、自然資源,將在西部經濟建設中再次扮演重要角色。
三、開發絲綢之路的設想
總體設想是以長期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前提,以美化絲路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西部經濟大發展為目標,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考古發掘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學術交流與旅游景點開發相結合,使其成為歷史文化內涵深,科技含量高,娛樂參與性強的一道新旅游熱點。成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此建議首先建設好絲路之源工程:
1.復原漢長安城西門,設立絲路餞行儀式
2.在漢長安城遺址籌建“絲綢之路博物館”
3.設立絲綢之路保護開發研究中心
4.成立絲綢之路保護開發利用聯合管理機構
5.定期舉辦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活動
絲綢之路飲譽海內外,倘若加大開發力度,不僅有社會效益,而且經濟效也會非常顯著。絲綢之路的開發,必將成為西部經濟增長熱點之一。絲綢之路旅游觀光的興起,也必將促使人們更加重視沿線文物遺址的保護。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市文物局杜陵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