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中學生道德現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知與行的脫節;責任意識的缺乏;是非、善惡評價標準的混亂。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分析了通過家庭、學校在當代中學生德育中傳播儒家仁愛思想的必要性。
【關鍵詞】中學生 德育 仁愛 必要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為仁,仁的核心就是“愛人”。“仁”是一種合乎禮義,發而中節的情感。孟子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意為惻隱之心是仁的萌芽。他認為道德修養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和擴充惻隱之心。今天,德育無論怎么改革,都離不開情與愛,德育“掘池”不能忘記“蓄水”,“蓄水”則不能忘記儒家仁愛這一文化源頭。
一、當代中學生道德的現狀
1.知與行的脫節。這是目前中學生道德現狀存在的最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有一部分中學生對《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行為規范》記得很熟,但是很少或者甚至就沒有落實到行動中去;有的學生在教師在時能遵守有關道德規范,而教師不在時卻不能遵守;有些學生在學校是個好學生,尊敬老師,善待同學,而在家里卻不尊敬長輩,不關愛他人;有些中學生“寬以待己,嚴于律人”。這說明了現代中學生存在著知與行的嚴重脫節。
2.責任意識的缺乏。這主要表現為有些中學生做事缺乏認真負責的態度,關心自己多,關心他人和社會少,對集體活動和公益事業缺乏必要的熱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能勇于承擔責任,更缺乏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的社會責任感。
3.是非、善惡評價標準的混亂。由于受社會上不良現象和影視作品的影響,假、惡、丑、真、善、美不分,中學生把所謂的“哥兒們義氣”看成真正的友誼,將影視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極力崇拜并加以模仿。這些都對中學生的道德導向及行為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仁愛思想在當代中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造成當代中學生道德現狀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等。中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導鐘明華教授對“馬加爵事件”非常震驚。他認為,人格的完善與知識的完善至少是同等價值的,不應有偏頗,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人更重要,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的教育。教育除了傳播知識之外,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培養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仁愛思想在當代中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具體可以從三方面來講。
1.從家庭教育方面來講。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1)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為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2)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于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為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3)|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
孔孟所講的仁愛是相互之愛,而相互之愛又是一種人道主義之愛。在現代德育中應該提倡互愛。
現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道德品質往往是在道德情感或升華的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譬如愛國主義情感,就是由愛父母、愛家庭、愛家鄉的情感遷移而來的。情感遷移是道德品質發展的內驅力。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感遷移方式應該成為現代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愛人情感還需要遷移、擴展到自然上,要有儒家的“仁民而愛物”的思想,愛人就要愛大自然。今天,人類的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發展,它也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
2.從學校教育方面來講。現代人既要講私德,也要講公德。學校是對中學生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尤其要充分發揮中學政治課的作用。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中學以追求升學率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目標,重智育輕德育。許多中學在評定“三好學生”時,主要看是否“學習好”,而忽視“德育”和“體育”的考察,造成學生放松了對道德品質的修養。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不愿將自己的學習經驗或自己會做的題教給他人,有的甚至在學習上不擇手段。從馬加爵事件看,學校應對中學生加強傳統美德的教育。“德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美德教育應當從小抓起。要科學規劃和安排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執行《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使知和行有機地結合起來。要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特別是滲透到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班主任、課任、團支部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3.從家校聯合方面來講。學校的教育不是萬能的,沒有家長配合的學校教育是萬萬不能的。目前,學校與家長配合不好,已經成為學校教育難以見成效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相當多的家長認識是到位的,主觀上也是愿意積極配合的,但依然存在著如下一些方面的問題。(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觀念上還不能做到完全的一致。如學校要求學生學做學問必須首先先學會做人,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家長往往是認為做學問是第一位的,千好萬好不如學習成績好,忽視了學生的全面、協調、健康與可持續的發展。(2)家長與班主任溝通不及時,家長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及相關情況,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補救與教育,由于溝通不及時往往會使家校雙方錯過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3)家長與學校的要求不能做到統一,學校往往要按照學校集體管理的需要提出更具有普遍性的要求,而家長往往針對學生實際提出更個性的要求,難免沖突與矛盾,這勢必影響著教育的效果。
當今有的父母過于溺愛自己的子女,使子女覺得這種愛理所當然,他們全然不懂得感恩。有的學生在學校對教師的愛也漠然受之,視為當然。應試教育格局下師生間缺乏交流,親子間缺乏溝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質教育已提到中國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上,我們相信在將來的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多的師生間、家長子女間會建立一種儒家仁愛思想所倡導的融洽、和諧的友誼關系,這是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人人格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錢渙琦.《走向自覺——道德心理論》[M].人民出版社,2003,12.
[2]孫迎光.《傳承與超越儒家德育思想與現代學校德育》[M].人民出版社,2002,8.
[3]梅志清.《馬加爵事件的六個問號》.新華網,2004,3.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翠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