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當今民眾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是由于歷史上多種原因所造成的人文教育不足所致。要提高民族的人文精神,就要廣泛地既要從孩提時代影響人的人文素質的學校的人文教育入手,又要從全社會抓起,特別是要從會直接廣泛影響大眾的各種媒體的導向入手,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操守。
【關鍵詞】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學校教育 媒體影響
當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可是,我們總覺得國人還缺少點什么。本文想討論的就是目前國人人文精神的相對缺失。當然,造成這種缺失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原因、經濟的原因、歷史的原因以及教育的原因。而這里是要從學校教育和社會引導入手來探討如何重塑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其實,很難說得清楚。每個時代的人文精神不一樣。在古代,可能儒家思想被廣泛地認為是人文精神。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他們普遍認為世界上有一種至高無上的東西,那就是“道”。而今天的理解就有所不一樣了。現代社會對“道”的理解(如果“道”還能算是我們的人文精神的話)已經有所變化,但概括起來也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人們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對個性充分發展的向往,對社會正義的不斷追求與探索,對人與人真正平等的理想,以及我們所應當恪守的道德規范(即我們通俗稱之為的“良知”的東西)。這些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的要素,在任何社會里恐怕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當然,從全球來講,由于國情不同,各個國家的人文精神也都會有所不同,它需要我們人文學科的研究者們來結合實際情況去研究揭示。
二、我國的人文困境
這里所說的人文困境是相對而言的。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政治、經濟、歷史、社會及教育體制等諸多的原因造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和人文精神的不協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相對缺失。
當然這種相對缺失,在任何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都可能會出現。比如在歷史上,像德國這樣人文傳統比較發達的國家,為什么會產生法西斯主義?像日本這樣講究禮儀的民族,為什么也會出現法西斯主義?美國校園里又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暴力行為發生?作為本文的主題,在我國,人文精神缺失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蒸蒸日上的時候,我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林”該批,“孔”該批嗎?“除四舊”,完全該“除”嗎?當今,為什么北京搞起了“排隊日”?不正是因為大家的公共秩序不好。為什么廣州大力打擊犯罪?不就是因為街頭搶劫案頻頻發生。為什么道路交通擁擠?為什么隨地吐痰?為什么公交車上沒有人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為什么網絡秩序混亂?為什么網絡病毒曼延?為什么學生考試作弊?為什么官員貪污?為什么公共設施遭到破壞?……這些現象的背后,除了存在著某些客觀因素之外,無不存在著人為因素。秩序不好,劫案頻發等社會現實都只是些表面現象。“人為”多和“人文”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文精神不高的結果。而人文精神水平的低下卻也正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我國人文教育的匱乏和困境。
在學校里,從小學到大學,多少年來,我們都特別把重點放在了知識的教育上,純粹的應試教育邊緣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大部分的學校里成了口號,成了階段性“發作”的運動和經常為了應付檢查的標語。學生和老師表面上(或課堂上)講的是一套,而實際上默許的(和家長明目張膽地鼓勵子女的)又是一套。“80后”一代的自我中心主義就是人文精神發展不平衡的一個典型。大部分的中小學校不會把人文精神的教育放到一定的高度上,因為縱使你再努力,這不是上一級部門評比與檢查的內容與重點。在高校里,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體現在學生的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甚至個別教師的學術腐敗。而教師的這種現象也恰是當年在校學習期間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后果。
在社會上,人文精神缺失現象上文已經有所提及。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情況下,盡管政府部門也有類似的機構來提高國民的人文精神,但似乎是形同虛設。“全國農民工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工程實施方案”的頒布既說明了以前我們對該群體“人文精神”教育灌輸的不夠,關注的不夠,同時,也說明了我們已經開始關注對他們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但總體說來,目前還沒有多少人真正體恤農民工,也沒有什么樣的機構在全方位地管理他們。我們的政府、媒體、社區應當擔負起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雖然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還遠遠不夠,更缺少對某些話題或主題的全民討論與探討。這不能責怪老百姓,主要是缺少組織者的緣故,缺少引導的緣故。
對于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既要不能視而不見,但又沒有必要過分自責。關鍵是要思考如何重塑這種民族的人文精神,如何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引導國民提高認識。而學校和媒體由于他們的特殊地位應當扮演起最重要的角色。
三、重塑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也面臨著巨大危機,人文社會科學也面臨著萎縮的窘境。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討論人文學科教育,最重要,也是當務之急的問題,就是如何在西方強勢話語下堅持民族自主性的可能性,從而保持我們自己民族的有特色的人文精神。最好的例子就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過圣誕節,其實這就說明了我們人文精神自主性的缺失。單從這一小點來講,我們從事人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就應當感覺到任重而道遠。
要提高國人的人文精神,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人文精神是可以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實踐來逐步培養加強的。如果少了人文教育作為立國根本,不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那么什么又是人文教育呢?簡單地說,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的教育應當是一貫性的。而大凡一個社會人都是從學校走向社會,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慣性,不管多少還是重輕,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也就自然貫穿其中。因此,重塑人文精神應當從學校這個源頭抓起。從小學到大學,除了應當開設好相關人文課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落實對學生人文精神操守在實踐中的監管。也應當考慮如何把學生的此類操守進行切實可行的量化,并和該學生升學及就業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有保障和提高(同時更能得到家長的默切配合),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校期間養成的良好習慣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帶向了社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從學術研究入手,加強人文研究,鼓勵人文學科學術創新,這也是當務之急,也是搞好人文教育,提高國人人文精神的前提和基礎。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上來講,除了政府行為外,由于媒體在學校之外和走出校園之后是最能大面積、大力度對公眾在意識形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工具(如已經走出學校的農民工的“感染艾滋病的人數在逐年增加”的問題,就更適合媒體去引導教育),因此媒體(電視,報紙,雜志等)應當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面向大眾的人文教育和重塑人文精神的重任。對社會敏感和普遍關注的人文主題,各媒體應當注意聯合響應,給以足夠的關注,引導更多的民眾參與討論,從而在討論的過程中,自然提高大眾的人文素質和人文操守。這也就需要各媒體有著相關和相對的固定的欄目予以支持。比如,對于電視節目來說,拿大眾文化消費最廣泛的電視劇為例,電視節目的播放作為娛樂可以先行,可是在電視劇的播放之后或之中是否可以以各種形式組織對劇中人物和電視劇的主題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大討論,大眾勢必會提高認識,升華操守,凈化心靈。同時,電視臺對有些節目的內容也要進行嚴格審查把關,避免誤導民眾。而作為媒體,最為成功和值得借鑒的例子莫過于中央電視臺近年來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的全民評選。它從我國國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并激勵了國人的人文精神。
以上所談的是傳統媒體。還有一種絕對不可忽視的媒體——互聯網(根據“媒體”定義,如果媒體就是指“媒介,手段”的話,我們理應當稱之為媒體)。互聯網的影響力恐怕僅次于,甚至不亞于電視的影響。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應當研究如何利用這一新興的龐大的媒體對大眾進行正面的影響和引導,通過互聯網進行廣泛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影響。它可以說是各種媒體的集大全。只要能對它進行有力的監管,它定能在提高民族人文精神方面發揮其它媒體很難替代的影響。也就是說,各媒體,不管是電視還是互聯網還是其它,如果都能像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一樣有社會責任感的話,我們國民的人文教育,我們國民的人文精神定能在不遠的將來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提高和升華。
總之,要重塑我們國民的人文精神任重道遠,不僅要從學校的人文教育抓起,而且還要從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抓起,全民動員,全民共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高度物質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國家而共同努力。畢竟,人文精神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面鮮明的旗幟。
(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外語學院)
(三)臺灣國民黨當局放棄日本賠款
由于美國的壓力和當時日本吉田內閣的政治傾向,日本政府于1952年4月27日,與臺灣國民黨當局簽訂了《日本國家和中華民國之間的和平條約》。國民黨蔣介石當局,主動放棄了賠償要求。這樣,日本吉田內閣便堵塞了同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恢復邦交的道路,選擇了加入亞洲反共軍事同盟的道路。
(四)中國政府放棄對日戰爭賠償要求
1952年4月27日,臺灣當局與日本簽訂所謂的“日華條約”,雙方宣布“結束戰爭狀態”,建立所謂的“外交關系”,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給予了強烈的譴責。隨著民間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到60年代前期,中日交往實際上進入了半官方階段,恢復日中邦交已為期不遠。但恢復邦交,必然要對戰后日本賠償問題作出決定。在這一問題上,我國領導人表示了向前看的姿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將蔣介石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中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70年代初,由于國際戰略格局發生變化,美國外交政策實施了兩項重大轉變:一是美國承認中國并對建立外交關系進行談判;二是征收10%的進口稅,主要目的是打擊日本,同時停止美元和黃金的兌換。這兩項與日本關系極為密切的政策出臺,極大地刺激了日本政界。日本需要通過其他渠道,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條件。這樣,中日邦交的正常化被提上議事日程。田中政府宣布把日中邦交正常化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隨著邦交正常化時機的成熟,戰爭賠償問題又一次擺在中日兩國政府的面前。
1972年7月以后,中國為實現與日本邦交正常化進行積極的準備,毛澤東、周恩來以中國共產黨人的博大襟懷,以泱泱大國的寬容大度和長遠眼光,決定中國政府放棄對日戰爭賠款的要求,這為中日建交的實現,和我國當時一些重要戰略的實現,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中國政府放棄日本戰爭賠款的目的和意義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中日關系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關于戰爭賠償問題,聯合聲明第5條是這樣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根據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和我國政府的戰略意圖,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放棄日本戰爭賠款這一戰略決策,其目的和意義主要是:
(一)有利于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
冷戰時代,西方不少國家對于與中國建交,大都存疑,日本也不例外。而在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進程中,戰爭賠償問題讓日本猶豫不決,主要是日本擔心中國方面要求巨額賠償,導致日本歷屆政府不敢冒這個風險與中國恢復邦交正常化。在蔣介石集團早已允諾放棄索賠的情況下,我國政府放棄對日本的索賠,既是順理成章的,更能體現我們的誠意,因而易于打消日本方面的顧慮,有利于實現邦交正常化。
(二)有利于瓦解蘇聯對我國的軍事威脅
放棄戰爭賠償,恢復中日邦交有利于對抗蘇聯的威脅;有利于解放臺灣。當時中蘇關系緊張,蘇聯在我國邊境屯兵百萬,施加軍事威脅,加緊制造包圍圈,孤立封鎖中國。蘇聯同時也在和美國爭奪日本,想把日本作為反對中國的一個基地。因此,中日建交可以瓦解蘇聯對我國的軍事威脅,粉碎蘇聯的包圍圈。這在冷戰嚴峻的時代,確是當務之急。
(三)有利于解放臺灣
解放和統一臺灣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承諾的重大立場,由于美國等的阻撓和其他一些因素,致使這一任務尚未完成。在賠償問題上采取寬容態度,有利于使日本靠近我們。中日建交后,日本必須和蔣介石集團斷絕外交關系,國民黨政府勢必在國際上陷于更孤立狀態,這就在客觀上有利于我國早日解放和統一臺灣。今天看來,盡管臺灣問題尚未最好解決,但臺海兩岸人民的交往和貿易往來,在客觀上締結了和平統一的基礎。而我國和日本、美國等的外交關系的建立和后來的經貿交往等,也使我國統一臺灣,減少了日本、美國的干擾,在法理上爭取到了更為厚實的理由。
(四)有利于中日兩國人民的長期睦鄰友好
中國政府是從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大局出發,為使日本老百姓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而放棄了索取戰爭賠償的權利的。可以設想,如果要求日本對華賠償,讓日本賠償我國人民被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所造成的巨額損失,且不說數字巨大無法實現,即使日本勉強答應,但其負擔最終將落在廣大日本人民頭上,這樣,為了支付對中國的賠償,日本人民將被迫過著長期艱難的生活,這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立國宗旨和對外關系的宗旨。所以,中國政府放棄對日索賠,在品行上體現中華民族的“以德報怨”,也符合我們追求中日兩國人民睦鄰友好的長遠利益。在今天,我們強調的是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和推進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推進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等富有積極意義的和平發展。無疑,當時中國政府的決策,是很有前瞻性的。
參考文獻
[1]王懷安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全書[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2]林代昭.戰后中日關系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
[3]信夫清三朗.日本外交史[M].北京:商務印務館,1992.1.
[4]宋成有,楊寒柏.戰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1.
[5]師杰.與彼為鄰—中國對日本說[M].蘭州:昆侖出版社,1997.1.
[6]田桓主編.戰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71-1995)[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