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更新課程改革新理念,改進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搞好初中政治教學。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自主進行了知識架構,價值取向和思維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閱讀興趣 合作探究性學習 知行統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一定要更新課程改革新理念,改進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搞好初中政治教學。
一、充分用好新教材,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重新修訂后的初中政治課本,生動活潑、豐富多彩,講道理淺顯明白,每一課都有一些動人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和事例,有較完整的“閱讀與思考”資料,有“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填一填”“比一比”“試一試”“做一做”小欄目,還有活動設計。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有興趣去讀,并且大體上都能讀懂。在讓學生閱讀時,可先根據課文內容、教學要求,設定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也可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問題,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限定學生閱讀時間,閱讀方式。有的課文需要細讀的,學生要勾畫重點,思考問題,給的時間就長一點,有的只要學生大概了解一下內容的,就讓學生跳讀一下即可。一般情況,兩者要結合起來。跳讀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整體框架內容,細讀部分章節有利于深挖內容的本質東西,拓展知識點。閱讀以默讀為主,但對一些需要強記的知識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對一些小故事,可讓個別同學朗讀或講解,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以情感人,以理明人,以事勵人。通過組織學生讀書,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自主進行了知識架構,價值取向和思維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倡導合作精神,開展探究性學習
要讓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關鍵是教師角色要轉變,即由傳授者變為引導者、促進者。在教學上力求體現民主性、平等性,創設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圍。倡導一種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精神,讓學生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進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放棄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多看、多問、多想、多講、多行。重視每一位同學的見解,賞識他們每一點進步的思想火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鼓勵同桌相互合作共求答案,雖然同桌之間時有爭議,但更能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時,還鼓勵同桌之間經常互查學習筆記,互查作業情況,互相監督,共同提高。
在政治課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或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運用這種教學方式,要選取恰當的資源,以教本內容為重點,確立教學目標,選取教材內容,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有所發展,有所提升,還要恰當地提供學生探究的問題。探究的問題確立可先由學生質疑,然后進行選擇,也可由教師質疑,然后組織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重在組織指導,適時參與,切忌主觀地將學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維定勢。如我在教初一政治時,就要求學生寫一篇小論文,題目不限,時間為一個學期。初一學生還沒寫過論文,老師適當指導學生論文格式,給一定的參考題目,平時關注一下學生論文的進展情況,與他們探討一下。主要還是學生自己去關注生活,發現問題,查尋資料,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很多學生為了進一步掌握寫論文的技巧,便去新華書店查資料,或問家長。為了尋求一個好的論題,學生更關注電視報紙上的新聞了。學生平時談的話題也經常是問你論文的進展情況。從學生的論文題便可看出學生涉獵的知識范圍是廣泛的。如《創建花園城市,從小事做起》、《文明行為也是投資環境》、《如何讓撫河水變清》、《談競爭與合作》等。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拓展了知識面,掌握了更多的學習方式,更主要的是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
三、知行相統一,開好活動這一課
初中政治教材中均安排了活動訓練這項內容,并且規定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時間不少于總課時數的20%,其中初一政治課“活動”總數是14個,設計的許多活動有較好的操作性。有些小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便能進行,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教育效果。課后的活動,不是要學生重復書本上的名詞、概念,去機械地重復那些知識,而是緊扣每課的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與要求,通過他們的認真思考,去回答一些問題,去活動和實踐一下,獲得自己的體驗,以達到鞏固和提高認識、啟發思想目的。
如我在講授初一政治第一課《鍛煉心理品質加強品格修養》,在課堂教學中插入活動一:“在你喜歡或敬佩的人身上,找出他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并向全班同學說一說你敬佩、喜歡的理由。”書上已有若干描寫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的詞語。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相應的內容,發言非常踴躍。但通過此活動,無疑為學生樹立了很多榜樣,強化了學生要做個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的體驗。
課后組織學生參與活動三:“我們也來創作格言。以四人活動小組為單位,每組創作一條關于修養與鍛煉心理品質的格言,全班交流,從中評選出最精彩的三條格言。”學生為完成這道作業,翻閱了很多書籍,收集揣摩了很多格言,創造性地寫出了不少好的格言。如“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一個都不能少”;“道德是風,心理是帆,風順帆正好行船”“身體健康靠鍛煉,心理健康靠磨煉”。課外活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鞏固提高了所學知識,促進了學生知行統一。
總之,通過以上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思考、認識,熱切呼喚教師角色相應地做出轉換,使師生在教學中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使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轉變,使教師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的開發者轉變,達到課程改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芳.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
[2]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
[4]孟繁華.賞識你的學生.海南出版社.
(作者單位:福建南安市實驗中學)
4.合作者。在網絡時代,以計算機網絡為特征的各種技術把不同學科、不同領域聯結起來,形成一個全球化的課堂,它們支持地理上分離的高校、研究單位以及個體之間的合作。在高校教學過程中,不同國家、地區的教師可以一起分工合作,共同設計課程,討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革新,相互之間交換意見,分享經驗,討論難題的解決辦法。同一學科之間的教師還可以合作開發教學軟件。
5.研究者。高校教師成為研究者體現在教育研究和自我反省、自我建構研究兩方面。高校教師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是由大學高深文化、高深學問的性質決定的。現代教育觀念要求培養創新型國際人才,高校教師不能夠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傳播者”的層面上,而要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和探索。“教師成為研究者”這在國外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美國學者伯金翰姆指出,教師抓住研究機會,“不僅將推進教學技術,并將使教師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嚴”。在我國,教師同時作為一個科研者,這一觀念才剛剛起步。1999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教學科研型高校達到80%以上,教學為主的本科高等學校達到60%以上,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達到30%以上。”這雖然是到2005年的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目標,但直到現在,這一目標仍未實現。從這方面上講,說明了國家十分重視高校的科研職能,十分重視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高校教師參與科學研究,一方面可以使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使大學成為知識經濟的“發動機”,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器”;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參與科學研究,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關于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雅斯貝爾斯曾精辟的這樣描述到:“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良的教師。只有這樣的研究者才能帶領人們接觸真正的求知過程,乃至于科學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學問的本身,跟他來往之后科學的本來面目才得以呈現。通過他循循善誘,在學生心中引發出同樣的動機。只有自己從事研究的人,才有東西教給別人。因此,在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應該沖破傳統的“教書匠”的角色,走向科學研究的領域,為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改革推波助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6.開發者。在網絡時代的新教育系統中,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開發者在其眾多的角色中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社會各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使課程和教學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
高校教師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進行課程開發。確立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對知識進行重新認識和構建。決定學生在學校應該學什么。改革傳統的課程內容,以一系列新技能為基礎來改組課程,改革課程的結構和課堂教學風格,以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項光勤,戈夫曼.角色距離理論及其意義.學海.2005.3.
[2]林靖.新課程目標下教師角色的反思.中國電子教育. 2004.5.
[3]顧萍.網絡教學模式特點與高校教師角色特征分析.2003.2.
[4]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335.
[5]海克·威廉斯.教師角色[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05.9.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