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為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適時地運用游戲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地學習氛圍中學習,讓識字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
【關鍵詞】識字教學 激發興趣 游戲教學 情感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為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因而,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各種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輕松、愉快地識字,使識字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
一、直觀導入,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幻燈、錄象等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
1.看實物、圖畫導入。例如:我在教“蛋”字時,先出示雞蛋實物,讓學生說出它的名稱、形狀,然后才出示生字卡學習生字。在《郵票齒孔的故事》中教到“刀”字,我也是先出示一把小刀,然后才出示生字卡讓學生學習生字。
2.聽音導入。在教學“呱、哇、嘩”等表示聲音的字時,可先讓學生聽音辨聲,進而出示生字,讓其模仿動物叫聲,然后才學習生字。
3.看錄象導入。在學習有關動物的歸類識字時,又可讓學生通過錄象觀看動物世界,進而認識各種動物及其名稱。
這樣,通過看圖、聽音、觀看錄象等手段把學生帶進生動、形象的情景中,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營造氣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生字詞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游戲教學,調動情感
《新課標》十分重視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極易受影響,注意的持續性也不強。在掌握生字讀音、熟讀乃至背過課文后,再指導記憶字形,若只采取單一的形式,往往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要想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上我們必須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創設有趣的識字情境,運用游戲教學來調動學生識字熱情。
1.摘蘋果:如有時我把生字卡做成果實狀,把它們掛在“果樹”上,用“摘蘋果”的游戲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記憶字形。
2.采花:有時我在黑板上順手簡筆繪一“百花園”,把生字卡做成鮮花形,做“采花”游戲,調動學生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記憶字形。
3.猜字謎:根據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猜字謎以幫助記憶。例如:“借一半,扔一半”讓學生猜“扔”;“一點一橫梁,梁下開個窗,大口張著嘴,小口往里藏”讓學生猜“高”。謎語猜出來了,字也就會寫了。
4.開火車:這種游戲分小組進行。隨著孩子們發出“嗚——喀嚓、喀嚓”的聲音,教師出示一個生字,讓一組學生按順序拼讀音節、分析字形。哪個學生讀音錯了,或字形分析不正確,這列火車就不能開下去,發令停下來,修理好后才能繼續往下開。
5.配對子:如把“禾”和“火”合成“秋”,把“日”和“生”合成“星”,把“女”和“也”合成“她”等等。
游戲的形式有許多,除上述外,還有貼樹皮、拔蘿卜、找朋友、風車轉轉……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三、自主識字,掌握規律
《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目標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過去的教學一般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實驗證明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扎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
1.自主探索,識記字形
在學生學習了基本字、基本筆畫、筆順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課時首先解決生字的讀音,接著我就問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這幾個生字,看誰最聰明?自己動腦筋想出最佳的記憶方法,請告訴大家。”這樣一問,同學們興趣盎然,馬上就開始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記憶方法:“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加一加”“減一減”……如學習“玉”字,有的說“國”字去掉方框兒,就是玉;有的說“王”字加上一點就是玉;有的說“主”字的點掉在腰間,就變成玉。學習“園”字時,有的說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墻“囗”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墻的,以區別“元、園”的用法。又如學習“狠、恨”時學生把它們與“跟、很、根”等對比聯系偏旁部首來記憶;學習“愛”字,學生把它拆成“、冖、友”,我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2.討論探究,突破難點
為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突破字形難點,在教一些難字時,我讓學生討論探究,區分清楚。如:教“辮”“瓣”“辯”時,我讓學生思考、討論,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學生思考、討論后紛紛發言:辮”是辮子的辮,它和我班上的女同學編成的辮子形狀很相似,你們看綁辮子要用繩子,與“纟”有關!對于“瓣”它和花果有關,外面有一片片的瓣葉,里面的“瓜”多像花蕊。“老師,我和王強在爭辯呢!不用語言行嗎?所以辯論中的“辯”中間一定是“讠”。又如“己”“已”“巳”三個字,為了便于區分認記,可把它們放在一起,讓學生討論、對比、分析,然后再讓他們做一做練習“爸爸()經出差,媽媽()時回來,自()的事自()做,人人夸我好孩子。”用這種方法學習漢字,學生就不容易把它們弄錯了。如對“籃”和“藍”字的識記,也可以這樣引導分析的。
3.編口訣和故事巧記字形
學生的能力很強,我們不能低估,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口訣和故事來巧記字形。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編口訣和故事很形象生動。比如:他們編的“朋”字的口訣:兩個月亮交朋友。“種”:禾苗種在水田中。“樹”:村子里的樹木對對齊。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狼狠一點。如,編“呆”字的故事:“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呆。”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識字,讓學生合作探究摸索識字規律、自主發現識字方法,達到“教為了不教”的自主學習的目的。學生也從中感受到學習和創造帶來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快樂,使“苦學”變成了“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識字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便能改變學生“苦學”“厭學”的現象,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字詞,在學習中體會樂趣,體驗成功,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讓他們享受到識字的樂趣。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呂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