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業務流程再造(BPR)理論及其運用于成人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我國成人學歷教育模式之一的專升本教學課程設置的四大原則。
【關鍵詞】醫學院校 成人教育 課程設置 專升本
當今世界,終身教育觀念已深入人心,建立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社會成為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趨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強成人教育教學的科學管理,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學質量,是成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專科起點本科(以下簡稱專升本),作為溝通專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橋梁,受到廣大在職醫務人員的歡迎,成為成人教育中生源最多的教育形式之一。現結合我校專升本實施學分制的改革,就專升本課程設置原則進行一些探索。
一、業務流程再造(BPR)理論在成人教育中的應用
1990年,美國的邁克爾·哈默在《再造——不是自動化而是新生》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流程再造”(BPR)的概念。1993年又和詹姆斯·錢皮在《公司再造——企業革命宣言書》中對BPR作了全面的論述。由此引發全球為數眾多的企業投身BPR的實踐中,使企業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競爭和變化”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目前,專升本教育同樣面臨新的挑戰,因學生基本情況的變化、院校間競爭的加劇、醫學教育領域新的理論不斷涌現等,對專升本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將業務流程再造理論靈活運用于成人教育的實踐,并結合學校的特色,進行課程設置的調整,是適應“學生、競爭和變化”的需要,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1)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專升本學生在大專層次已系統學習過相關專業知識,在醫療一線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深刻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他們參加專升本學習,目的非常明確,即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歷層次,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為今后的工作和自身的進一步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由于大專學制較短,并且需要實習一年的時間,學生在專科的學習中,側重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對理論學習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專升本的教學過程中,應堅持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學生在專升本的學習中,加強理論基礎的提高,并根據學生從事不同臨床崗位的需要,突出課程的實用性,注重能力的提高。結合學分制的實施,在公共課設置上,將內科學、外科學作為公共課程,根據學生不同的崗位要求,將婦科學、產科學、兒科學等課程作為不同的課程組,提高課程設置的針對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進一步充實理論基礎,又能夠在實踐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2)學歷與非學歷的結合
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習的終身性,它突破了學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一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實現了從學前期到老年期的整個教育過程的統一。專升本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工作在基層的專升本學生來說,成人教育是代替他們失去的基礎教育;對于新時代的新要求來說,成人教育延長他們現有的教育,為他們提供進一步的學習機會,因此課程設置應體現學歷與非學歷的結合的原則。現代科技的日飛月異,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能、新方法不斷涌現并運用于醫學實踐,專升本階段的學習,不僅僅是要傳授學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應當注重學生在知識、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3)發揮優勢,突出學校特色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成人教育是傳統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醫學高等院校師資力量雄厚、辦學設施完善、科研實力雄厚、醫療特色明顯,承擔著教育、科研和醫療三大重要任務,醫學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師資優勢,開展專升本教育對于提高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充分發揮醫學高等院校的優勢,才能在院校之間的競爭中凸顯自身特色。發揮醫學高等院校的優勢,突出學校特色,應以重點醫科院校為陣地,采取聯合辦學的方式,建立一批校外辦學點,充分發揮教育職能,加強聯合辦學師資培養,培養一批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成人教育骨干師資隊伍,推廣醫學領域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醫學高等院校應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加大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力度,不斷推動醫學教育和各項醫療工作的改革,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醫學高等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順應醫學科學發展潮流,緊密結合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與醫學科學發展的實際,不斷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加速高等醫學教育發展速度,加速培養衛生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整個衛生事業隊伍的整體素質,更好地開展醫療服務工作。
(4)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協調發展
完整的教育課程,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構成學校課程的兩大主要內容。顯性課程是指事先編制好的有明確目的的課程,常常表現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等。隱性課程是指學校范圍內除顯性課程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體化的教育目標規范設計的校園文化要素的統稱,它所傳遞的價值觀、態度等,是“人類行為潛在的指南”。由于專升本主要以業余形式學習,學生在校時間短,應加強隱性課程的建設,發揮好隱性課程的作用。以醫德教育為最佳切入點,全面加強專升本學生的醫德教育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思想品質、醫務人員與病人、社會以及醫務人員間關系的總和。
近年來,醫患糾紛倍受媒體和社會關注,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1999年,國際醫學教育組織(IIME)在紐約成立,并于2002年提出“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在全球范圍產生了很大影響。IIME將“醫學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作為“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整個標準體系之首,可見其特別重要。醫德作為新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直接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加強專升本學生職業道德知識的灌輸與職業道德的培養,將醫德培養與醫術提高結合起來,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通過加強醫德教育,讓專升本醫學生認識到:醫學診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固然能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崇高的職業道德更是今后從事醫務工作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立華.成人“專升本”教育教學改革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5,(2):98-100.
[2]梅紹祖.Teng,J.T.C..流程再造-理論、方法和技術[M].北京:清華出版社.2004.2.
[3]終身教育.http://baike.baidu.com/view/58186.htm.
[4]鄭信軍.課程的文化建構和文化關注[J].教育評論,2002,(6):11-13.
[5]郭彩琴,張巖.淺談高校隱性課程的開發[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4,3(3):268-269,271.
(作者單位:廣東南方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