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理論強調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外語學習和習得的重要條件,教師是語言課堂主要的話語輸入源,教師話語的修正與調控影響和制約著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水平和語言輸出方式。本文基于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理論,從教師話語的外語課堂特征;教師話語修正的分類;教師話語修正的表現等方面探討教師話語的修正調控功能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Krashen輸入假設理論 教師話語修正與調控 外語教學
對教師話語的研究近年來一直受到國內語言學界和教學領域的重視。關注的問題從教師話語的廣義概念入手闡述教師話語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如教師話語的功能、教師話語對外語學習與習得的影響、教師話語的優化等,其共同的觀點說明:教師話語的質和量制約課堂教學的成敗。本文從教師話語修正為出發點,以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為基礎,探討了教師話語修正的分類、表現形式與外語課堂教學的相關性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一、教師話語修正(Teacher Talk modification)與外語教學的相關性
Krashen在八十年代出提出的“語言監控理論”對外語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假說觀點成為研究外語學習和習得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的大腦機制主要受控于學習者接受到的可理解輸入的經歷的驅使,即:表達的信息是在一個合適的語言水平和有幫助的語境下,主張外語學習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比原來語言水平略高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量”(1985)。在外語課堂,所謂可理解的輸入,是指語言課堂的話語要調整或修正到適合于學習者言語發展的水平,換句話說,課堂的話語輸入既要符合學習者的實際可接受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難度和坡度使學習者可以感受到在學習過程中能擴延其語言能力并激發出能協助其理解語言的新的語境線索,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在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環境中,語言課堂是學生有目的地、系統地獲取外語知識和交際技能的主要途徑,而教師的課堂話語則是為學習者提供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主要語源,其話語輸入的質和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并影響語言課堂教學的成敗(Hakansson,1986)。國外學者如Tony Lynch(1998)也指出:大量的針對教師話語的研究充分說明教師在語言課堂中通過話語輸入而體現出的三個重要角色,即“語言輸入的提供者、交際活動的促進者和教學指令的引導者”。由此可見教師話語的有效運用是基于不同的教學活動并通過活躍的、動態的話語輸入與學習者的反應和需求進行調整來實現的。
二、教師話語的外語課堂特征
(一)自然意義與非自然意義的交互性
課堂是一個話語群體,言語交際的雙方教師和學生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愿望。語用學強調人們在交際活動中的話語可分為自然意義與非自然意義兩種(何自然,1998)。自然意義指的是人們能按常規通過字面意義而獲得話語意義。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話語讓學習者推測或思考所輸入話語的真正意圖,要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話語的輸入更多地體現出交際的特定語境意義與情景意義。
(二)話語交流的動態性與互動性
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課堂交際中的話語修正與調控只有在課堂交際雙方共同參與下才能對理解與輸出產生積極的影響(Ellis 1994)。大量實證性的有關課堂話語修正的研究,也說明外語課堂的學習是一個教師話語輸入與學生話語輸出的動態的互動過程,在該過程中,話語互動不只是互相輪流說話,它必須是真正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協助學生發展可理解語言輸入的動態感知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的師生互動的話語語言事件。
三、教師話語的修正類型及其表現形式
根據Tony Lynch(1998)的研究分析,教師話語的修正調控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但其目的都在于減少話語信息中的理解障礙,協助學習者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在外語課堂,從教與學的角色參與而言,課堂里教師的話語通常分為三種類型的修正:輸入修正、交互修正和信息選擇修正。
(一)輸入修正(Input modification )
輸入修正是指教師在語言課堂里對自己的話語輸入隨教學活動的進程進行自覺的、及時的調整。教師的話語輸入量和時間都大于學生的語言輸出量和時間,話語呈現出強制輸入與示范性特征,話語的輸入修正主要是對所使用的詞匯、語法、句子結構及語音語速等進行調控,使話語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可接受水平,甚至可通過加大手勢和表情等非話語因素來完成話語修正。教師的主導講授角色退位到交際活動的協助者與指導者,話語的強勢輸入減小,學生的話語參與時間和語言輸出量增大,教師的話語輸入修正則體現出一定的時間間隔性和不確定性,何時輸入,如何修正依賴于學生的交際活動,其功能主要是影響學生對話語表達和交流的方式的理解程度.
(二)交互修正(Interactive modification )
交互修正是指課堂活動的主體對象: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參與交際活動時共同修正調控彼此的話語的過程。來自教師的單向話語輸入修正強調教師在語言課堂的話語主導地位,而學生是被動的話語接受者或話語“消費者”(Teacher talk comsumer ) (Johnson , 1995:P73)。相關的話語分析研究卻認為外語課堂的話語交際是一個雙向的互動探討過程,話語的意義協商是其核心(Malamah-Thomas, 1987)。但在大多數的外語課堂中,教師話語的時間總量超過學生話語的互動參與協商的時間,導致探討交流活動成為單向、單一的話語輸入事件,話語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因缺乏對意義的協商而受阻。因此,話語的交互修正功能主要表現為影響和制約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自信心和教師對話語調控的敏感度。
(三)信息選擇修正( Mod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choice )
信息選擇修正是指教師的話語在協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時對話語量和信息類型進行有意篩選調控。相關研究表明:在外語課堂里,教師話語的修正影響教學信息的選擇,信息的量與內容反過來對學生的語言運用意識、語言輸出方式、語言理解能力等起到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某個教學內容,教師常常會自然而然地認為給出的相關背景知識與信息越多,越能減少理解障礙,就越有助于學生理解內容。因此教師話語常常表現出量大、重復和信息密集的特點。
四、結語
英語教師自覺地調控和有效運用教師話語的意識會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教師話語的課堂功能,要求教師對單方面的話語的強制性輸入有很強的調控敏感性,要及時恰當地從“獨角話語”狀態調控到“共同參與,積極探討”的合作學習中,協助學生有效完成語言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Cork,V.2000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M] .121-124.
[2]Derwing,T.1989. Information type and its relation to nonnative speaker comprehension [J].Language Learning.39/2:157-73.
[3]Ellis,R.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單位:甘肅河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