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創”教育提出多年,在武漢大學實踐的效果也較為理想,本文就三者的共性與個性進行了探討,進一步明晰了三者的理論內涵。同時,也淺析了三者間的關聯性與區別性。
【關鍵詞】“三創”教育 創造教育 創新教育 創業教育
武漢大學多年來以創造教育思想為本,在創造、創新、創業,即所謂“三創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嘗試,形成新世紀創業人才培養模式--“KAQ模式”,即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進的模式。其中,知識為基礎知識、前沿知識、交叉知識;能力包括自主擴展知識的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素質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生理素質。2002年,教育部正式確定武漢大學等9所高校為全國“三創教育”的教育試點。
武漢大學提出的“三創”教育理念及其實踐,為建設高水平、國際化、研究型大學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多年來,學校秉承“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跨學科專業的課程知識體系設計和教學,通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
依托跨學科的實驗班或“基地”造就“三創”人才,是武漢大學實施“三創”教育的一大特色。自1992年9月開始,中法經濟雙學士學位實驗班以來,武漢大學先后開辦了人文科學實驗班(又稱國家人文科學教育基地,下同)、數理經濟實驗班、數理金融實驗班、世界歷史實驗班、WTO實驗班、中西比較哲學實驗班、中法合作法語——法學雙學士學位班、國學實驗班、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班,以及即將舉辦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實驗班等,創立多種學科復合型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以國學實驗班為例,該班旨在培養系統掌握我國傳統文學、史學、經學等基本知識,熟悉當今世界人文科學基本走向,掌握計算機及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復合型人才。學校在教學內容上采取精品課、實踐課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學分制、導師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管理手段,以鼓勵促成學生早成才、快成才、成創業人才。
圍繞培養“三創”人才目標,學校還建立了學習競賽、科研發明競賽的“創新學分制”,即學生公開發表的作品、科研成果、發明專利、學習學術競賽獎和社會實踐成就獎等,經專家評定后可授予相應學分,計入總學分,以此可抵修部分選修課。此措施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研,積極動腦動手開展發明創造。截止目前,武漢大學學生在全國高校大學生創造各級各類發明競賽中已獲得多項大獎。
一、“三創教育”之理論內涵
1.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的教育目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⑴創新意識培養。意識是觀念,是精神,是欲望。創新意識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前提,有了強烈的創新意識,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點是培養推崇創新、追求創新、求新求變、積極探索的價值訴求和精神意向。
⑵創新思維培養。思維使人理性,理性產生方法,方法產生路徑。思維是一切實踐活動的起點。思維要有創新性,創新性的思維又以獨特性和新穎性為標志。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重點在:一是思維的流暢性,即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設想,對一個問題有多種多樣的思路;二是思維的變通性,即能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及時調整自己或別人已有的設想;三是思維的獨特性或新穎性,即能提出與眾不同的新設想。
⑶創新能力培養。能力是創造之源。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是要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構建創新的知識結構,體現“扎實”“廣博”“前沿”“綜合”,沒有良好的基礎,創新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二是要加強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動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方法,發明新成果。
⑷創新情感及人格個性的培養。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一種智力活動過程,更主要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活動。以情感意志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對創造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活化人的創造意識,而且能促使人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更好地發揮和運用。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個性的培養,重點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務實的作風、無畏的膽識、堅強的意志、求新求奇的思想情趣和豐富的人間情懷等。
2.創造教育
作為人而存在的本質特征,人之為人的最基本、最深刻、最完整的統一本質,就是人有自由自覺的、千姿百態的、現實的實踐創造活動。
20世紀以來,發展與培養人的創造精神及創造能力受到學者們的格外關注。20世紀30年代,創造學在美國誕生;15年后,創造教育學誕生。
⑴創造教育的本質。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而“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的培養與形成。”從根本上說,創造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實行優化教育,發展人的優秀本質,開發人的創造潛能。
⑵創造教育的社會功能與職能。目前,國內外比較一致地認為教育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或者說,這三大功能點也可以歸并到社會生產和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兩大職能中。
創造教育不是改變了教育的社會職能,而是強化了它的職能,這也是由創造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創造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創造型的人才,通過他們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生產服務和為社會生活服務。
今日之創造教育,以培養千百萬具有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為目標,它屬于高效性的教育。這種高效性與普通人才相比,體現出群體性、多樣性、突破性和層出不窮性等特點。
3.創業教育
創造是知識經濟形態的典型特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形勢日益緊迫的今天,培養能夠自主就業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新型人才的創業教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問題。
1989年,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舉行的“面向21世紀教育研討會”北京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事業心和開拓教育的概念,強調教育要培養學生開拓事業的精神與能力”,即后來普遍贊同的“創業教育”。
⑴創業教育的定義及其內涵。所謂“創業教育”,是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開創型的人格精神及其個性得到充分激發和增強的教育。“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和創業知識技能的培養,目的是通過對學生獨立生存與發展本領的培養,促使他們大膽走向社會并改造社會。在現階段,我們的高等教育應以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
創業教育,英文為enterprise education,又稱“第三本教育護照”。究其含義,可以理解為:進行從事各項事業策劃、開辦、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險、創造精神與技能的教育等。顯然,創業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適應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要求把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性教育護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2)即通過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才,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生活質量的改善。
(3)強調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非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去創建自己的公司企業,而是在于強調當下的教育必須以學生的創造精神培育為宗旨,并通過傳授創業知識與技巧,讓受教育者知道創業活動過程的內在規律及其涉及的關鍵問題,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幫助他們理性地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及其人生路徑。
創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它在于以人的創造精神的培育和創造力的開發為核心,通過多種教學、非教學、培訓的方式,提高人的創造品質,改進思維技巧,訓練人們掌握發明創造的方法和技巧,學會創造性地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以及增強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三創教育”的理論共性與個性
“三創教育”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從理論和實踐上看,它們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區別。
1.“三創”教育之共同思想原理
從總體看,“三創”教育遵循的基本思想原理是一致的,即都是以腦科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為主要理論基礎。
⑴腦科學。根據科學實驗觀察,人腦的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為了保證大腦的健康發育,應當掌握大腦各個發育的關鍵時期,提供感覺信息輸入、運動型活動和營養物質等良好的條件,使大腦的可塑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關注學生的腦力開發遠比使用更重要。人的潛能開發與利用的程度與速度,是同人口負擔變成人力資源的程度與速度呈正比的。
腦功能的開發從創造學意義上說意味著:挖掘腦功能的生理性潛能;激發腦功能的能動性潛能;提高腦功能的訓練性潛能,“三能”齊發,對于提升人的創造潛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⑵心理學。人的各項身心素質包括體魄、智力、情感、意志的發展、影響及培養途徑。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指出,每個精神健全的人都有普通創造力,具有偉大創造力的屬少數杰出人物。創造力是由低向高逐步發展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年的創新教育,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
①培養青年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有關創造過程機制的研究表明,創造的關鍵是思維。創造性思維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統一。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創造思維不僅是靠邏輯推斷發現的,它也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統一,時常表現為直覺思維。培養分散思維的集中思維,發展直覺思維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②培養青年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記憶的基礎上,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對類似事物進行推斷,可以幫助人認識事物,發展創造力。同時,豐富的想象,往往能激發青年的創新欲望。
③幫助青年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正確的自我意識是人們根據周圍環境的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正確認識以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正確的自我意識對青年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青年的自信心與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夠增強自信心。
④培養青年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構成諸要素即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方面平衡發展。人格健全的青年,所思、所做、所言協調一致,具有積極的人生觀,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⑤培養青年創新的興趣。興趣是人的精神對特定對象或某種事物的喜愛和趨向,是人在探索、認識某種對象的活動中產生的一種樂趣。這種樂趣能使人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促進人們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達到忘我的程度。一個對科學毫無興趣的人,必然視學習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癡,廢寢忘食,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和勁頭,當然不會有創新成果。
⑶教育學。盧梭說,我們生而軟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無能,因而需要他人幫助;生而無知,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們缺乏的東西,所有我們賴以成為人的東西,都是教育的賜予。人的創造性智慧生成依賴于教育,而有效教育又依賴于人的全面發展。
現代教育學理論中,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學會學習和學會發展;文化素質教育、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等,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三創教育”思想及其人才培養目標,不僅開拓了教育學理論的新研究領域,它所要求的新型知識與課程體系及其實踐教學,還特別豐富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
2.“三創教育”概念內涵的完整性、關聯性及其區別性
“三創教育”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概念,其內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相輔相成,無法割裂。
⑴“三創教育”概念內涵的完整性與關聯性。創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東西、取得新成績的一切思想和作為,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創新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思想和作為,通常是對現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的過程,是指“創造的革新”,強調在原有知識、技術和技巧等的基礎上有所前進,有所發現,有所突破;而創業則多是指創辦和開創某種事業,是一種將創造、創新變成產業和現實的活動,強調的是充分發揮個人的才智。只有“創業”才能把創造和創新的成果發揮實效,落到實處。
可見,創造、創新、創業具有的內在關聯性,給予認識主體一種“新”的感覺,都含有“創”的成分,但“創”的程度、形態、階段卻不同。創造從一般意義講的開創,而創新在于再創性,而創業則是將頭腦中的思想、創意、想法變成現實中的事業的系統性的過程。創造才能是不完美的,但創造能夠孕育前所未有的東西;創新突顯“推陳出新”,卻常能使己有的創造盡善盡美;而創業則使創造和創新的結果產業化和財富化。從創造、創新到創業,形成一體,成就事業。
⑵“三創教育”概念內涵的區別性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理解,“三創教育”概念的內涵各要素之間可以分解為以下幾組關系。
①創造教育與創新教育。不管是原創還是再創,“三創教育”中的創造與創新兩個要素最具有價值意義的同質性,因而它們共同處于整個概念的上位。作為“三創教育”,設計科學的知識課程體系和完善教學實踐過程是落實創造創新教育的前提,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學習能力及達成學生的智慧生成是實現創造創新教育的關鍵,增強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是開展“三創教育”的根本。創造創新是人的本質特性,即人類的獨具稟賦和創造創新者的出眾品格。這正如后現代思想家格里芬所說,從根本上說,人是“創造性”的存在物,每個人都體現了創造性的能量。人需要實現自己的潛能,也依靠自己去獲得某些東西。
②創造、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如果說創造、創新教育主要著意于人的精神成人,創業教育則主要著眼于人的事業成人。
第一,創造創新教育是以新型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各種豐富的教學實踐及教學技術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造創新精神和增進創造創新知識素養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
第二,創業教育則是以通過各種現代知識技術手段,向學生傳授各種創業基本知識技能,開發提高學生自主開創偉業的素質,培養創業意識、形成創業能力的教育。
從創造、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概念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創造、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內容結構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創造、創新是創業的基礎,高等學校的創造、創新教育成效,可以通過其培養的學生未來的創業業績來檢驗;創業是創造、創新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創業的成敗根本倚仗創造創新教育的扎實根基;創造、創新教育注重的是對人的發展的總體把握,創業教育著重的是對人的價值具體的體現;二者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是密不可分的辯證統一體。
創造、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這并不說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為,僅僅具備創造創新精神是不夠的,它只是為創業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準備。
綜上所述,創造、創新與創業教育,其內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相輔相成,又無法割裂,它們形成一個相互聯結、互為因果的一體化完整關系。
參考文獻:
[1]孫萍茹等.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2).
[2]馬健生.比較教育視野中的中國創新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0,(3).
[3]劉道.與創造教育概論——談知識、智力、創造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彭鋼,蔡守龍.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江蘇教育研究,1992,(1).
(作者系湖北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