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地理》教材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 教育理念 教學組織形式 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地理》教材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其表現為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全面完整的體現了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二)重視“讀圖啟發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三)加強了實踐和探究活動,構建了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教材內容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興趣、志向得到充分的發展。基于新教材的實際特點,教師觀念、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等等,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一、學習理念,轉變觀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教師則可以在教過兩三年以后便輕車熟路了。課改后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在課堂教學中教材只占50%,師生互動中產生的內容要占到40%,學生創造性的發揮生成的內容約占10%。在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很自然的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緊迫感,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的列車所淘汰,如果不學習就適應不了新的教學。為此,我徹底的改變了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熱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用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做到把地理課上新、上活,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二、擯棄中心主義,改變師生關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師要改變過去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中心主義的傾向。師生交往已經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疊加,現在的交往意味著對話、參與師生關系的構建。當學生體會到師生之間的和諧、民主、平等的關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來,從而鍛煉培養了自己的鉆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講到《世界的人種》問題時,學生對種族優劣論的認識并不透徹,我沒有將問題的實質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資料、查找歷史,得出了結論。認識到了種族優劣論是違反歷史事實的,依據有:屬于黃種人的中國人創造了長達5000年的人類文明的歷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創造了輝煌的古瑪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種人中世紀時曾在尼日爾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貝寧文化,這些都比所謂的歐洲文明要早很多年。
同樣的問題以前學生即使是想到了也會因為害怕老師的批評而不敢說出來;現在,他們可以大膽的直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師及時洞察學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決學生思想能力及知識上存在的問題,實現師生之間行為到心理上的溝通,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這種交往使教師的角色定位取向發生了變化: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雙方的平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三、開創新意,改變課堂組織形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簡稱為教師的“一言堂”,他同現代的教育價值取向背道而馳,即:我們要逐漸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教學,使其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在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幾種組織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角色體驗式。首先要為學生創設好一定的問題情境,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讓他們去體會和理解各種地理問題。例如在學習《天氣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時可以讓他們扮演市民、農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體驗;在學到“北京的四合院拆還是留?”時,可以讓他們扮作市民、游客、地產商等角色,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場上解決相應的地理問題,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只有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思想內涵變成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的人與事,這樣學生才能在體驗中理解和掌握其本質,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2.小組合作式。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或搶答。形式從傳統的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轉變為組內合作和組建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中的師生之間的單向、雙向交流與合作改變為多向交流與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發展。
3.人機對話式。逐步的將地理課堂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借助鼠標參與教師設計的各種與課程有關的活動,并獲得知識實現自主學習,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促進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的整合。
四、保護學生的尊嚴,改變陳舊的評價方式
教學中我把學生的日常聽課、發言情況都作為考核評定的一部分,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老師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確的對待學生對老師的質疑,同時也注重了學生的切身體驗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研究、探討、思維等能力的培養,并不完全是知識本身的科學性與否。
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是最寶貴的財富,老師要為最大限度的保留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努力。讓他們去熱愛地理,成為具備綜合素質完整的社會人才。恰當的評價方案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性。
五、循循善誘,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被動的接受者,現在我們要逐漸的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向現在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轉變。例如在宗教、發展中國家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學生知之甚微,我就要求學生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來探討和研究。在講到地球的運動這樣抽象的知識時,我讓學生做實驗,通過實驗獲得認識,在講到地球的公轉與自傳時,鼓勵學生自覺地比較,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就很容易掌握知識的主旨。以此來培養學生查找、搜集信息,分析處理、歸納、總結信息的能力,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學習中要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如近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許多國際都出現了鄉村人口大規模的向城市遷移的現象,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插圖“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示意圖”,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模仿途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再進一步分析得出結論,鄉村面向城市遷移的主要原因:①鄉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劇增長造成鄉村的勞動力過剩;②城鄉差別,城市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條件比鄉村好。將知識與實際相聯系,更能加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就是說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
通過教學實踐,營造探究式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處理好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活用新教材,構建“主動參與、合作競爭”的學習新模式。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永春縣達埔中學)
其二,樹立平等待人觀念,加強調思想交流
網絡環境強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要求我們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教育對象。網絡文化管理教育要屏蔽動機,包裝教育行為,以全面辯證的思維方式,平等友好的待人態度,接近受眾的語言風格,潛移默化地達到教育目標。
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文化管理教育,要更加強調思想交流。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使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上網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信息壟斷的消失使信息的傳遞不再是單向的由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同樣也存在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過程。教育者必須對此給予充分的重視和認真的研究。
其三,樹立以情動人觀念,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養成
同傳統網絡文化管理教育的過程不同,互聯網網絡文化管理教育過程不僅僅是正確信息的傳授,而是在過程中幫助受教育者區分正確和錯誤、是非和曲直。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文化管理教育,也要講求以情動人。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對象是人,人的任何認識和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完成的。所以說,網絡文化管理教育即是一種宣傳教育,也是一種情感交流,它不僅需要通過課堂進行理性灌輸,而且需要情感培育和心理養成。
2.確立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
加強高校網絡文化管理工作,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營造積極的網絡輿論環境
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直接以馬列主義啟迪人、武裝人,升華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覺悟,陶冶人的情操,增強人的思想道德素質。那種把網絡建設當成純業務工作,主張網絡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觀點是錯誤的。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網上世界,網絡文化管理工作者要主動參與,走進網絡,弘揚主旋律,占領陣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江澤民同志多次談到:“網絡文化管理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說素質,網絡文化管理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管理工作又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我們要通過網絡文化管理工作,創造一個有利于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形成一種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的網絡氛圍,增強廣大青少年發奮學習、立志成才的動力,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第二,網上監控與培養自律相結合,堵、防、疏多管齊下
在網絡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地發表意見和看法,并通過網絡迅速與他人交換和分享信息。由于信息交流的頻繁和快捷,使得大量的參差不齊的內容出現在網絡之中,并在相當大范圍內廣泛傳播。而年輕人思維活躍,目光敏銳,感情豐富,對新事物非常敏感,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容易被一些光怪陸離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和迷惑,并相互傳遞,競相效仿。在網絡中他們不僅僅是受體,更是參與者,所以想用以往“圍、追、堵、截”的方法是根本無法實現對一些不良現象的有效控制。而且,目前網絡的快速發展已經打破了國家對原有的傳統媒介完全控制的局面,國家對網絡的管理存在明顯缺陷和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失控。為有效進行互聯網網絡文化管理工作,一方面,要運用技術手段,譬如建立“信息海關”“信息安全防火墻”阻止“危害數據”的進入,從源頭上“堵”,為大青少年網絡文化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并建立法規和制定網絡使用管理制度,發揮法規和制度的規范約束作用,防止網上不良行為等問題出現;另一方面,要通過疏導性的網絡文化管理教育和網絡倫理教育,促使大青少年自覺樹立網絡自律意識,遵守網絡道德,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培養和提高廣大青少年“網民”對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的意識和能力。
第三,可讀性、服務性與權威性、指導性有機結合
一方面,網絡宣傳應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具有可讀性、服務性、使讀者感到可信、可親、可用;另一方面,互聯網求快求新的特點又使網絡新聞顯得缺乏權威性和指導性。我們辦思想類網站,就必須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有深度的分析文章、對讀者有直接指導意義的貼子作為網站內容的主體。
3.建設網絡文化管理工作體系
第一,加強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保障體系。黨委(黨組)一把手要負起互聯網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其他領導成員也要明確任務,負起責任。高校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充分調動黨、政、工、團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職責明確、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為互聯網網絡文化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加強隊伍保障體系。建設一支包括網絡文化管理工作專職干部,無論是指導思想的探索、制定、貫徹還是信息系統的建立、維護、改進,都離不開一支既具有過硬的思想覺悟,又具備相當的網絡管理才能和信息時代思維方式的工作隊伍。他們一方面與青少年進行網上交流,傾聽青少年的心聲,為青少年解決思想問題;另一方面,將青少年的思想狀況和關注的熱點問題、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歸納整理,真正成為學校和青少年之間溝通的橋梁。這支隊伍的挑選和培訓要嚴格把關,因為他們有時是代表學校在網上發表見解,需要對時事、政策和校園動態有很強的把握能力;有時又以普通青少年的身份上網,不能老氣橫秋,以批評說教的口吻出現,要熟練掌握網絡的溝通技巧,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
第二,拓展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活動體系
活動設計要圍繞黨的中心,適合青少年特點,為廣大青少年所關心和接受;活動內容由中國近代史、時事焦點、日常思想工作等部分組成;活動方法上要宏觀指導與微觀點撥相結合。一是在網絡中設置專門的青年園地,向廣大青少年介紹國內外重大時事,以及他們真正愛好和關心的事物,給他們正確的輿論引導;二是開設網上團校、黨校,用最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傳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此來武裝青年們的頭腦,擦亮他們明辨是非的眼睛;三是在網絡中設立專門的留言版和聊天室,讓青少年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定期地組織網上的熱門話題討論和網絡調查,讓他們在網絡上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空間,創造并發揚健康向上的網絡氣氛;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科技活動,如在青少年中開展網絡知識、網絡創意、頁面設計、個人網站及網絡軟件設計等網絡素質與網絡技能的科技競賽活動,著眼于提高青少年運用網絡的綜合能力。
第三,建設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制度體系
建全規章制度,規范網絡運作。要結合青少年實際情況,建立起網絡信息管理的常設機構,制定網絡行為準則,建立網絡有害信息防火墻,并制定一系列計算機網絡管理條例,如校園網管理制度、檢查制度、篩選制度、值班制度、匯報制度以及崗位責任制等,加強對局域網、校園網的管理,通過審查、監控來規范廣大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對網上反動、黃色、不健康的內容要進行清理,要通過分析監控,及時發現大青少年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并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漸”,從而在高校校園形成一種健康的、是非明確的、祛邪扶正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謝海光.互聯網與網絡文化管理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1.
[2]謝海光.互聯網與網絡文化管理工作務實[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6.
[3]陳立思.當代世界的網絡文化管理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
[4]胡泳,范海燕.網絡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遼寧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