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教育亂收費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作為一種負面的社會現象,應深入分析其成因,不斷探索治理對策,相信在更新思路,對癥下藥之后,教育亂收費問題定會治而愈之。
【關鍵詞】教育 亂收費 成因 對策
近年來,教育亂收費現象頻頻出現,它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教育亂收費作為一種負面的社會現象,為什么長期存在并遲遲不能解決呢?這不得不叫人反思。
一、教育亂收費問題的成因分析
筆者認為,教育亂收費問題的成因是比較復雜的,應該說它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而產生的負面結果。
(一) 政府對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是教育亂收費的主要癥結
以我國高等教育為例,現在已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近幾年來,高校還一直在擴招,這意味著中國的教育成了超大規模,真可謂是窮國辦大教育,政府根本無力長期提供足夠的教育資源。目前,我國的教育投資比例,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發展中國家水平。到2002年,我國教育經費投資只占GDP的3.14%,2003年卻相對下降。到目前為止,原定的在20世紀90年代末達到教育投資4%的目標仍未實現。政府對教育撥款的不足必然強化教育融資壓力,一個簡單奏效的辦法就是增加教育收費,其結果使學費不斷上升,最終使沉重的教育融資責任由家長來承擔。
(二)高校擴招及辦學自主權的擴大是高校亂收費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更多的青年走進大學,然而這也為高校收費的持續增長和亂收費提供了機會。規模的擴大必然要求更多的資金投入,相反,政府的投入卻逐年在下降,因為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以目前不斷擴大的規模由國家全部包下來并不合理,財政也辦不到。高校為了更多地自籌經費,搞規模建設,就把資金負擔轉嫁給了學生和家長,造成學費一直逐年上漲的趨勢。此外,不少高校還“擴招”地域錄取分數線的“議價”學生,每個學生收取數萬元費用,許多學校學生轉系或轉專業也明碼標價收取數萬元,這無疑助長了教育亂收費的腐敗現象。
(三)擇校是引起中小學教育亂收費問題的主要原因
盡管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學生就近入學,禁止擇校,但擇校之風還是愈演愈烈,在社會中形成以金錢擇校的現象。據調查,西安市近年來中小學“擇校費”和“贊助費”標準從數千元起逐年攀升,目前較為普遍的是3萬元左右。因擇校而滋生的亂收費,政府和體制有部分責任。我國長期實行的是重點學校制度,這加劇了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恒,而教育部門搞的各種評估和政策導向,又加劇了這種不平衡,造成好學校人滿為患,差學校無人理睬。這種情況很自然地導致了學校趁機亂收費的現象。
(四)教育收費不透明,成為亂收費的護身符
許多學校在辦學經費困難且向政府爭取不到錢時,就想盡辦法收取各種雜費,而雜費是各學校自行規定的,名目繁多,五花八門,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給價格管理部門制定監督政策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雖然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有關于做好教育收費公示工作的要求,但學校往往會在開學以后以其他變向手法收費,有些收費甚至毫無依據直接剝奪了學生家長的知情權,有的家長即使有怨言,但為了孩子,也只能采取忍讓做法,這也為亂收費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五) 立法滯后,查處力度不大
十多年來,政府物價、財政、教育、糾風等部門多次聯合對教育收費開展檢查,但成效還是不令人滿意。究其原因,是由于到目前為止仍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依法辦事體制。檢查中的問題往往以批評教育為主,對于部分已支出的違法經費沒有追究責任,很少再對其處罰,更談不上對亂收費學校的負責人及領導處分了,許多學校有了“不收白不收”“白收誰不收”的腐敗思想,無形中縱容和助長了學校的亂收費行為。
二 、治理教育亂收費的對策及建議
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迫在眉睫。筆者認為,要抓好這項工作,必須理清思路,對癥下藥,從改革入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一) 加大教育投入,確保教育經費的持續穩定增長
面對窮國辦大教育,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國情,有專家認為:教育投資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可以通過資本運營手段多渠道籌資的辦法來解決。據此,政府應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對于義務教育和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主要由政府承擔,非義務教育的辦學經費以政府為主渠道,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會按“受益原則”共同承擔。另外,建立社會投資、捐資辦學的有效激勵機制,吸納各種社會資源發展教育,逐步形成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從源頭上制止學校的亂收費行為。
(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減少擇校需求
對于擇校而造成的亂收費,應當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上解決,加大對薄弱學校在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上的投入力度,糾正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狀況,減少公立學校之間不應有的巨大差距,最大限度地減少擇校需求,以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原則。
(三)進一步加強校務公開制度,提高收費的透明度
對于學校巧立名目的亂收費問題,應進一步采取校務公開制,加強收費公示制度,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預防和治理腐敗的有效途徑;是發揚民主,強化監督的有效載體。公開、公示有助于提高收費透明度,保證學生和家長的知情權,讓學生、家長、教師和全社會都清楚學校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知道學生應交什么費,學校該收什么費,收取的費用用在何處等,做到明明白白交費。此外,特別要加強社會監督,防止學校明示規定而暗中變通的亂收費行為。
(四)進一步確定收費標準 ,加強立法進程和檢查監督力度
對于收費標準,應由教育局牽頭,政府糾風辦、計委、財政、審計、物價等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落實合理收費與亂收費的界限。同時,加強立法進程,把教育收費納入嚴格的管理制度和依法辦事體制 ,各相關部門應密切配合,加強查處力度,對違紀亂收費的單位嚴格執法,將處理人與處理事結合起來,嚴肅處理,決不姑息。此外,還要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進一步宣傳教育收費政策及亂收費的危害,形成社會監督、部門治理、群眾擁護、學校自覺執行收費政策的良好氛圍。
三、提高認識,強化依法治教的觀念
各級教育部門及學校要加強對教育收費政策的學習,深化法制教育,嚴格遵守和切實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教育收費政策,做到堅決不亂收費。只有在依法治教,全心全意為人民辦教育的正確思想指導下提高認識,才能真正走出亂收費的誤區。
參考文獻:
[1]監察部查出教育違規收費16.9億[N].國際金融報.2005.09.30.
[2]李 真.各地教育亂收費花樣別出[J].中國統計.2006.3.27.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