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三個方面闡述如何教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興趣,為計算機相關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技工學校 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模式
1.邊講邊練。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講授理論知識,而不及時給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那么教學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反之,教師不講,只讓學生盲目的上機練習,那么,學習效率難以保證。對于技校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自學能力較差,面對所學知識茫然不知所措,上過一、兩堂課后,就會失去對該課程的興趣。一堂課我們一般應該安排20-25分鐘進行講解、示范,根據需要該堂課的內容可以一次講完,也可分幾次進行,講完一個問題讓學生實踐一下。這樣每堂課講授的知識學生們能應用于實踐并得到鞏固,最后熟練掌握。
2.精講多練。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對講課內容作出適當的調整,力求精講、少講,僅把學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及難點作為主要內容來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操作實習。實際上學生在操作時提出的問題遠比講理論時提出的問題要多得多,這說明操作實踐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思考,當然這也需要教師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3.分層次教學。目前,技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相對來說,城市學生在接觸計算機的時間比農村學生多,甚至有些農村學生從沒碰過計算機。這樣的現象,給技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很容易失去上課的興趣;而后進生因“吃不了”常常會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試著進行分層次教學。在學習新內容時,先對學生進行水平測試。基礎差的學生需要按教材學習,從易到難,逐步認識,使用計算機;對教材所要求的內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練的學生,他們對計算機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可根據他們的興趣,安排另外的任務。
二、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教師在把握總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個個隱含新知識點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完成的方法。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和實踐,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鍛煉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我經常精心設計一些作品,在一堂課的開始,讓學生自己試著實現,然后根據他們的實做結果,針對性地進行補充講解。比如,在學習WORD中文檔編輯時,給每人發一張包含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的操作題,在下課前十五分鐘,對上機指導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
2.分組學習。將學生分成幾個組,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有的放矢地自覺訓練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放羊式”的上機是不能取得實效的。每組內有一兩個好學生,這樣做不僅對于后進生是一種幫助、輔導,而且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是一種知識的鞏固、技能的深化過程,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手來,在老師忙不過來的時候,成績好一點的學生可以指點一下后進生。老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帶著學生有任務的練習,在學生練習過程中發現了問題,教師應歸納總結。對不同程度的同學提供不同的幫助,讓每個人經過努力都能完成任務。
三、教學過程設計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首先,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必須全面熟練地掌握所用的教材,然后精心地對它進行加工處理,并且有目的地收集有關資料,與所用教材有機結合,還必須關注計算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動態,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更新知識。如果教師對計算機的發展現狀和動態不聞不問,光知道照本講解,就有可能把錯誤信息傳授給學生。例如:新型的CIH病毒攻擊的是計算機硬件,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中關于病毒的危害僅涉及對軟件的破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有能動性的教學對象,他們是教學的主體。教師除了課堂的講解和實踐的指導,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自由時間走進圖書館、閱覽室,多翻閱一些有關計算機的報刊雜志,增長知識,彌補課堂知識的局限性。
2.以應用為目的,以興趣為動力
對于大多數技校生來說,將來絕大部分不會從事計算機的科研與開發,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解決實際問題。所以,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是本著以應用為目的,使學生在走上崗位之前,就具備一定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如學習PowerPoint2000應用知識時,教師先把任務提交給學生,要求在本章內容結束時,能利用本章知識把個人的簡歷制成演示片,并要求對其中幻燈片的表現效果進行個性化設計,這樣以應用為目的進行作業設計,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的學習就有方向性,任務完成了,他們也理解了相關的知識。如果說由于應用的目的,學生會出于外在壓力“要我學”,那么,由于興趣的緣故,學生會出于內在動力變成“我要學”,在興趣的作用下,學習不但更主動,而且也更有效,教師應該考慮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興趣,使他們在興趣的推動下深入學習。
3.以實踐為基礎,以理論為臺階
學習計算機,特別是以應用為目的學習,如果沒有實踐作為基礎,如同在空中造樓閣。我認為學習計算機,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知其然,在循序漸進中知其所以然。如有機會動手組裝一臺計算機是學習硬件基礎知識的最好鋪墊。學生對主板、CPU、內存、硬盤、軟驅、光驅、顯示器、顯示卡、鍵盤等硬件就有感性認識。以這些感性認識為基礎,學習相關的硬件知識就不會過于抽象;學習WORD排版,教師不妨給學生布置一道作業,先讓他們選出一張他們感興趣的報紙,以這張報紙為參考,要求他們分別用WORD來重新排版(小組成員少用兩人,多則五人),最后都打印出來,再一起討論哪組的打印效果最好。通過輸入、改錯、插圖、制表、排版、打印,學生會更清楚WORD功能,并且知道如何使用這些功能。對于一個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技校學生來說,動手能力的培養確實很重要,但不能忽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只會組裝電腦,卻不懂每一個零部件的功能及相關的基礎知識,只會用現成的應用軟件,卻不懂軟件的基本知識,若電腦出了一點問題,就慌了手腳,束手無策,顯然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理論的學習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教師一定要想辦法,讓學生想學、樂學、可學,同時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道德等多個方面的發展,讓學生能學會對基本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何克抗.計算機教育應用與教育革新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楊建榮.淺談職業技術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保障.2004.
[3]江兆祥.創建和諧教育機制,推進素質教育實施.http://www.sdysyz.com.2005.
[4]吳純良.信息技術教學的三層臺階.http://www.wcoat.com.2005.
(作者單位:重慶市商務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