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 語文教學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布魯納認為現代教育方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方法,前蘇聯合作教育派的教育家們指出,教育過程應該是“人際交往的過程”。創新教育強調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要實現學生之間的教育互動,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改變這種模式,筆者以為:第一,要借鑒小組合作學習經驗。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可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實現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從而形成學生自主學習中的相互促進和互動。第二,要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育互動,即師生合作學習。教師應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普通一員,放下架子,與他們誠懇對話、交流,同他們合作,從而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建立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更多思考空間,更多發表獨立見解的余地。
二、突破課堂的束縛,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應用能力
知識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并得到檢驗的經驗的積累,屬于人的認識范疇。無論課本知識的獲得還是創新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新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為此,必須突破課本課堂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感到學習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額外的負擔。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應用能力,在這種狀態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運用網絡技術,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能以其直觀的形象,美妙地圖畫,艷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把所要傳授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使原有的靜態的課本知識加入形、色、聲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使其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應該克服困難,將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的教學中,利用網絡技術,充分展現語文美的因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通過網絡技術充分展開知識形成過程,拓寬和加深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打破了過去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學生環境,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它必將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豐富而生動。
總之,創新教育的實踐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上,滲透在教育活動中,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的學習態度,為學生今后的更高層次的獨創能力的養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師的神圣職責。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根本,既要大膽改革教學方法,為學生創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強教育觀念,把自主探索問題的權利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荷澤牡丹區大黃集鎮李八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