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自我教育 自理能力 培養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我深信,只有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弊鳛樾聲r代的中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很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去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自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注重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教室是學生學習、思考、成長的重要空間,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有限地方,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和力量,讓他們去思考,親手去布置,這樣既鍛煉了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又美化了教室,同時在活動中還能發現很多多才多藝的學生,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表揚,也增強了他們自立的信心和獨立的勇氣。
二、重視榜樣的引路作用
心理學研究發現,任何一個人只要他有改善現實的愿望和不愿輸給別人的思想,在他的行動中就會不斷進步。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充分發揮積極分子、先進學生、學習標兵的模范帶頭作用,從而對其他學生加以影響達到共同提高。在教學中,我注意給學生樹立他們身邊的榜樣,這種榜樣看得見,很實在,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并能從他們的言行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事實說明,在學生中樹立的榜樣,他的一言一行更為周圍的同學所關注,其本人也更加積極要求向上。榜樣的言傳身教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三、注意批評的策略和方法
對犯錯誤的學生有些教師是拿來訓斥一番,甚至叫家長,這樣做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犯了錯誤正是他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最佳時機,也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最好時機。英國一位著名的解剖學家在讀小學時是學校有名的“搗蛋鬼”,有一天,他忽然想看看狗的內臟是什么樣的,于是他和幾個伙伴就偷了校長家的一條狗,宰殺后來看。校長得知后十分惱火,決定對他重罰,可處罰令人吃驚:罰他畫一幅人體骨骼和一幅血液循環圖。這個學生知道犯了錯誤,認真畫好兩幅圖交給了校長。后來,他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由此,認識到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創造條件促使其自我教育和反省。
為了達到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我對犯錯誤的學生一般采取“三條”措施:一是寫份“說明書”,二是背誦一首詩或唱一首歌,三是尋求做一件好事。寫“說明書”能思其過,唱歌能陶其情,做好事能促其行,這樣既有心靈上的震撼,又有行為上的彌補。如有一位學生浪費糧食,當指出他的錯誤時,該生主動寫了一篇愛惜糧食的文章當作說明書交給我,我又以此召開一個以“勞動與做人”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們提出了許多杜絕浪費糧食的建議并付諸行動。這樣做不僅沒有嚴厲訓斥的火藥味,相反卻換來學生之間自我教育的感染力。
作為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育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促使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及較強的自理能力,這樣也就意味著學生學會了學習,并將此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這是一個可促使學生持續發展的重要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孤山初級中學)
3.下課時利用知識結構圖做總結
講解新課快下課時,利用知識結構圖做好小結。這節課教師還準備了內能轉化方式、做功和熱傳導的知識結構圖。教師還可以利用相應的知識關系圖初步引出下節課要講的內容。
4.復習課充分利用知識結構圖作為教學支架
復習課上知識點眾多,最適宜利用知識結構圖對知識進行梳理。教師事先做好所要復習內容范
圍的知識結構圖,復習到哪個內容就呈現相應的知識結構圖。復習課知識結構圖不一定按照課本的章節制作,可以按照有利于學生的思路邏輯、按照知識的內在關聯重新組織。教師課前把知識結構圖做好,可以提高上課的效率。
5.課下利用知識結構圖作為學生預習、復習知識的工具
上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制作預習知識結構圖;學習完某個章節后,可以布置學生制作復習知識結構圖。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知識來源于學習者的主動建構。學生自己制作知識結構圖,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做自我檢查,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教師還能通過學生制作的知識結構圖發現學生對知識的錯誤理解,進一步改進教學。
最后還應該指出,知識結構圖的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是表格式、線性圖式、結構框圖、概念圖、左右排列的大括弧形式、上下排列的樹狀結構、環形分布圖,不同的知識內容應該選擇相適合的形式,只要能夠清晰地、簡潔地呈現知識,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系、促進思維,就是好的知識結構圖。以知識結構圖引領教學,使學生形成相互聯系地看待科學概念、科學原理,避免了孤立地、機械地背誦概念定義、記憶原理。結構性知識的形成必將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Slavin, 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7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147.
[2] Novak, J.D.Concept mapping.A useful tool for science educ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0; 27(9): 937-949.
[3] Shavelson,R.J.Some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ntent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structure in physics instruc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2, 63: 225-234.
[4] Robertson,W.C.Detec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 with protocol data: Predicting performance on physics transfer problems. Cognitive Science.1990, 14: 253-280.
[5] 朱清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科學(九年級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2版):90-97.
(作者單位:浙江蘭溪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