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師德建設工作是時代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總樞紐,也是搞好教育戰線行風建設,決定教師隊伍建設成敗與否的關鍵。文章首先分析了師德建設面臨的挑戰,其次指出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加強師德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新形勢 師德建設 對策與思考
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新形勢下師德建設面臨的挑戰
1.知識經濟時代對師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創新任重道遠。為了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育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及氛圍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
2.現代化建設對師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科教興國關鍵在教育。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人才必須是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必須具有較高的能力素質、道德素質和較強的創新素質。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3.提高學校綜合競爭力的要求
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是影響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研合力、社會形象的關鍵因素。只有學校的自身條件不斷增強,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的生源;只有教師團隊精神強,才能爭取到大的科研項目,才能增強學校的綜合競爭力。
二、新形勢下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師德建設的主流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受西方文化價值觀和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師德建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1.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觀念失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價值取向逐漸趨向于多元化,價值觀念逐漸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受其影響,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伴隨而來,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對師德建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無私奉獻,公私兼顧,合理利己和極端利己主義價值觀并存。一些教師對如何處理功利與奉獻、競爭與謙讓等問題感到無所適從,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2.育人意識淡薄,教書與育人相分離
許多教師沒有認真踐行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只注重教書,忽視育人,沒有意識到教書育人是一個良性循環和不可分離的系統,也是自己的工作職責。有的教師上課較認真,但下課就走人,對學生缺乏熱情和關愛,在教書育人上沒有用心下功夫,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的教師素質急待提高,師德建設急需得到重視和落到實處。
3.敬業和精業精神缺乏,業務上不求精深
敬業和精業是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面對市場經濟的誘惑,一部分教師認為:當教師待遇底,社會地位不高,工作太勞神很辛苦。因此,對終身從事“教師職業”的信念不堅定,缺乏應有的敬業精神,對工作要求不夠高,業務上不求精、深。沒有真正潛心研究如何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致課堂信息量少,知識陳舊,教學效果差,貽誤了學生們獲取知識。
4.學術道德欠佳,造假成風
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不穩定因素開始影響學校,直接表現在少部分教師缺乏認真做學問的態度,不能潛心鉆研學問。個別教師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的需要,違背學術道德,巧取豪奪別人的成果,弄虛作假。嚴重影響了教師和學校的形象,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三、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
1.強化師德建設價值意識
在師德建設的過程中,要深入開展價值意識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教師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愛崗敬業、勇于奉獻的精神。要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重師德的良好氛圍。要引導廣大教師深切認識師德建設在培育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要強化師德建設價值認識,就要樹立德育觀念,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2.增強教師的教書育人的意識和能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根本的社會職責,是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最顯著的標志和特征。教書育人既是職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人格,要把教書與育人的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教師本身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和旗幟,如果教師充分利用“身教”那就會事半功倍的。
3.增強教師的愛崗意識和敬業精神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當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是教師對待人生的根本出發點,對待事業的基本態度,體現了教師群體的共同意志,是教師積極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動力。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歷史賦予我們廣大教師的光榮而神圣的使命。
因此,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師德建設培養教師的愛崗敬業精神。使教師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深遠意義和高校教師職業的崇高地位,樹立先進的教育價值觀,培養教師對高教事業的深厚感情,使教師遵循教育規律,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做到愛崗敬業。
4.倡導嚴謹的治學精神
“嚴謹治學,探求創新”是教師從事教書育人工作應具備的業務素質。一方面,嚴謹的治學精神,是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和關鍵之所在。只有嚴謹治學才能挖掘出廣大教師的潛力,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創新中,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其高尚的師德,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形成嚴謹治學的良好風氣,這樣就能杜絕學生中的不勞而獲、偷機取巧的不良學風,進而為建立良好的班風、校風打下堅實的基石。因此,要積極倡導嚴謹的治學精神,踏踏實實做學問。另一方面,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在科學和技術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經常處于學習狀態,那么原有的知識結構很快就會落后于實踐的要求。所以,時代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終身學習”的觀念,緊跟當代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步伐,不斷創新。
四、結論
總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征程中,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全面推進教育發展的主力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無法替代。因此,大力培養教師的師德意識,塑造良好的師德形象,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樹立良好的教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完成培養“四有”新人的歷史使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思震.《教師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1).
[2]蔣傳光.《師德建設要在“硬化”上下工夫》《中國高教研究》[M].2000, (5).
[3]許佳.《師德建設運行機制芻議》《縱橫論壇》[M].2001,(6).
(作者單位:湖南懷化廣播電視大學)
(一)培養敬業精神,干好本職工作。
敬業是一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盡職盡責的崇高境界和行為,也是我們教師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職業實踐中的體現。只有對教育工作的熱愛,才會有對工作高度的責任感和進取精神,才能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困境,義無反顧,下功夫改革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大業需要教師具備敬業意識與奉獻精神。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但相對而言,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仍然偏低,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更加需要教師有“愿做紅燭,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
(二)身體力行職業道德規范,做學生的楷模。
作為一名教師,要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加強道德修養,除了思想上重視、理論上加強學習外,還得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反復訓練,養成符合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這既是為人師表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的重要途經之一。
盧梭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區別之一在于,他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教給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而這種“做人道理”的學會,并不僅僅靠耳朵,更多的時候靠的是學生的眼睛。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思政課教師的行為舉止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都會對教師的工作態度、治學態度及思想品德等方面進行有意或無意的評價,并且往往帶有模仿的傾向,這就說明,教師這一職業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將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做發展學生能力的導師,還應成為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楷模。
(三)不斷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力爭達到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
職業道德修養的關鍵在于自我努力,不斷地完善自我,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更離不開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自覺的行為。只有當教師具有了高度的自覺性時,才會在教學實踐中把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轉化為個人內心的要求和堅定的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為此,一是要有自知之明,敢于自我批評。世界上一切道德高尚的人,都是勇于自我批評,有自知之明的人。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有時出現錯誤、失誤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正確看待自己,嚴于解剖自己,多作自我批評,在學生中樹立有過即改的良好形象。二是努力做到“慎獨”。“慎獨”,既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當一個教師處在獨立進行教學活動、其行為處于“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教師的一言一行則完全要靠道德信念和自控能力。所以,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要自重、自愛,自覺地不做有悖職業道德規范的事。長此以往,強化自身的道德修養,力爭達到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
“學高為師,身高為范”,要將年青一代培養成為“四有新人”,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集知識、能力和覺悟為一體的人,而政治教師更是應該率先垂范。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2]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8,4,22.
[3]《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7,12,22日.
[4]《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作者單位: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