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承載著國人厚重且復雜的情感,可以遠遠的追溯到最繁盛的孔孟時期。發生在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會影響到某個孩子的命運、關系到某個家庭的幸福,和一段曲折的人生,正所謂“教育無小事”。
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就像是母親,也像是朋友,關心著身邊這些稚嫩而淘氣、有著夢想和偏執的小娃娃們。希望他們懷著與眾不同的夢想,希望他們聰明而善良,希望他們乖巧而心情愉快……慢慢地成長。
萬物之巨始于細微。我們的教育亦然,每個孩子都似一粒種子,他的成長需要教育的陽光普照,需要教師的雨露滋潤,就像遺落在花瓣上的露珠,不需要刻意的裝塑、強行地把拽,只是需要一個靈魂對一個靈魂的召喚,一片云對一片云的推動,一滴水對一滴水的影響。需要遵從自然和諧成長的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使他們成為最精彩的他們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教育的百花園才能芬芳吐翠、萬紫千紅。
敬人者人恒敬之。教育首先得從尊重出發。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的是替他人設身處地著想,尊重他人。我們再深入一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的是一種更深刻的尊重。老師對待學生,常常容易演變成或自己高高在上,本著訓斥原則看待學生,或有意貶低自己,把學生奉為“上帝”。這兩種做法都有悖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尊重是一種真誠,尊重是一種關心,尊重是一種包容,尊重是一種平等。其實尊重只需要孩子在傷心的時候,你能認真的傾聽;只需要在孩子彷徨的時候,你能及時的給予指引;只需要在孩子高興的時候,你能和他一起投入的雀躍;只需要在孩子正確的時候,你能給予真誠的鼓勵;只需要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你能給予最細微的幫助……
其實,尊重實實在在的存在于點點滴滴之中,在生活中,在學習中。慢慢地,涓涓溪流匯成海洋,讓孩子可以在這樣自由而相互尊重的環境中自由成長。
然后,教育是一門藝術。
聽說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格外用心的小學一年級老師用繪畫的形式和同學們過了一次感恩節。那天,老師讓班里的同學畫出他們感恩的東西。一名男生出人意料地畫了一只手,他幸福而驕傲地告訴大家:“那是老師的手。”原來這名個頭矮小、外表不討人喜歡的男生平時一直比較自卑,但老師并沒有因此而忽略他,下課時總會走到他身邊牽牽他的手,摸摸他的頭。對老師而言,這樣的小動作似乎很平常,但對這位男生卻顯得意義格外重大,男孩的自信心日益增強……在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一些無足輕重的微小付出,對孩子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對有某方面有缺憾的學生。愛雖然微小,但它是火種,能把自卑轉化為自信,這就是愛的力量。
有時候,也許老師一句無心而隨意的贊美的語言,對孩子而言卻是彌足珍貴的禮物。有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句經典的幽默,會讓很多孩子對知識又多了一份執著與沖動。老師的鼓勵是最好的鞭策,老師的信任是最有效的催化劑。身為老師,其實也需要一份高雅藝術的熏陶,讓自己于孩子之前,先有了一份虛懷若谷的情懷;先有了一道欣賞藝術的眼光;先有了一定的藝術品味,真真正正地把藝術運用于教育的手段中。
最后教育是動態的發展,而絕非僵化的凝固。在數學的教育中,很多只是都是系統而有機組合的。往往某一個環節的喪失就會使整個過程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從一個細微的差別慢慢地擴散為原則性的差別。古人云: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應該就是這個意思。教育與教學雖說不是同一個板塊,卻也不能兩相分開。很多孩子學習毫不費力,成績遙遙領先,生活一樣快樂而有意義;而有的孩子卻學習費盡心思,成績不夠理想,生活比較快樂,雖然生活平凡。對于如此不同背景,具有很多差異的孩子來講,教育就不能只是一種模式的,應該是動態發展的。老師就應該不斷的觀察,不斷的修正,在不斷的變換角度、改變角色中,將教育潛移默化的慢慢滲透到與孩子的共同生活和學習中去。通過微小邊緣原理在其中起作用,也許只是多一點點的誘導,也許只是多一點點的贊美,也許只是方法改進了那么一點點,也許所有這些因素或者還有其他更多的原因,每一項幾乎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把這一些加起來,效果將令你難以置信。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成功與否,是通過許多小的步驟取得的,每次只是一小步而已。許多孩子失敗后,就灰心喪氣,然后放棄。倘若老師把注意力先放在小的改變上將會更容易、更高效,并且少受挫折,之后再看它們累加起來的效果。注意微小的邊緣,專心致志,不遺余力,尋求突破,那么我們的孩子就將揮別失敗與痛苦,笑迎成功與歡樂,即使僅僅是一個個小小的成功。
教育以人為本,在尊重中尋求藝術,在藝術中動態改善,那教育將像遺落在花瓣上的露珠一樣,在晨光的輝映下閃耀著灼灼的光芒。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上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