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在詩歌分析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從客觀存在上講物象有限,意象無窮。但是,在傳統詩歌里,因為人們經常用“月”來表達特定的情感,它的意象就被比較的固定下來。在古詩中,“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意象是詩人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融入主觀情趣和美學理想的客觀物象的映象。筆者針對古詩中“月”的意象做了比較細微的分析和理解,并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意象 物象 烘托 渲染
意象在詩歌分析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意象是詩人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融入主觀情趣和美學理想的客觀物象的映象。
從客觀存在上講物象有限,意象無窮。比如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種情境中被觀照、被表現的月亮才是意象。但是,在傳統詩歌里,因為人們經常用“月”來表達特定的情感,它的意象就被比較的固定下來。在古詩中,“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
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寫不同凡響。
詩歌中共有五次寫到“月”。開篇詩歌就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句來渲染餞別的悲慘。在楓葉飄飛、荻花凋零、涼風瑟瑟的深秋時節,作者和朋友飲酒作別。
月色朦朧,醉意朦朧,一輪昏黃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淚眼,又像月會隨水流去。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詩人感情的作用,而且還為下文寫“忽聞水上琵琶聲”的驚喜埋下伏筆。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們陶醉。一曲琵琶聲息之后,人們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里,聲已息而意未盡,甚至連水面都無波痕,皎潔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靜,表達了聽眾如癡如醉的情感。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秋月春風”寫出了時間的流逝,濃縮了琵琶女賣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暫,寫人的老去、失寵,襯托寂寞與孤獨。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寫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后的生活場景,用月來襯托人的孤獨、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作者聽了琵琶女的苦訴之后,因同病相憐而自敘身世。這兩句詩實際是白居易悲慘孤獨苦悶生活的真實寫照。
由于白居易屢受排擠,被貶官異地,人生旅途上無絲毫快樂可言,再加上憂國憂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還有閑情雅意來沐浴春光,觀賞明月呢?美好的場景,孤獨的場面,反襯人的寂寞。
古詩中的“月”含著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抒發思鄉懷遠之情
人們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鄉,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表現美好的、純潔無暇的感情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里的“月”代表的是愛心的傳遞。比如李白的《玉階怨》把月亮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心靈的純潔。“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把月亮作為最美好、最純潔的象征。
三、對人生短暫的悲傷,抒發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在古詩中,月是有情緒的,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的詩句表現了哀愁的心緒。唐詩中有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凄清孤苦,還有孟浩然“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的凄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蘊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潸潸淚下,錢起“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的郁懷難耐……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筆法空靈,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
四、展示廣闊情懷
古人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唐人的邊塞詩,創造了一種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雄渾蒼茫,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的開朗壯闊,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浩渺閑雅,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雄心憂患,都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
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明月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表現空間之美。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鐘。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作者單位:浙江永康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