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有時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以至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習材料空泛、呆板,脫離現實生活,不能學以致用,升學壓力過大,社會輿論導向有偏差等原因。
【關鍵詞】材料 效果 素質教育 需求
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縱觀六七十年代甚至于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學習英語方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今天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回首我和我的同時代人學英語,我感到師生雙方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收獲太少,這種浪費與艱辛實在令人痛惜。這是為什么呢?
一、學習材料內容乏味,學生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不但令人愛不釋手,更能令你對其中的精彩段落和語句記憶深刻,并引發再三閱讀的欲望和沖動。而我們的課文內容簡單幼稚,通常比學生的成熟程度滯后,學習的時候似乎總是在比自己小好幾歲的孩子對話,厭倦勢必由此而生。
根據我及我周圍的一些人學習語言的經驗,現在在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認為要想真正的愉快的學好英語,首先應該注重的恰恰不是英語語言文字本身,而是由這些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即依靠深刻的思想、實用的知識和動人的情節來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使人們感到學習的趣味和意義,是一種知識、文化層次上的自覺需求。單純采用表面形式上的愉快教學法,一旦學習者熟悉了方式,會很快失去新鮮感,而有這種形式產生出來的吸引力就會減弱或消失。
二、英語并非生活中的必用語言,學習之前缺乏足夠的需求拉動,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我們能學好漢語,是因為從小耳聞目染,置身其中,求生本能使我們產生學會漢語的強烈需求,需求又拉動我們實際學習的行為。而學英語的自發需求者比較微弱,或是為了滿足外來的要求(家長、老師等);或是為將來可能產生的需求準備。這好比在你不餓的時候讓你吃許多東西,即使硬塞進去也可能產生消化不良。
三、由于我們缺少英語環境,缺乏使用機會,導致學習之后的復習量增加
母語就在我們身邊,來自生活,復習在使用中即可完成。學習英語則不同,花一份鐘學的單詞大約可以保持幾小時的記憶,接著,就要用科學的方法隔一定時間復習一次,幾年下來,一個單詞的學習,復習總時間大概需要20~30 分鐘。注意方法還要科學,否則的話所需的時間恐怕還要更多。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復習量越來越大,當學到4000~5000 個詞時,為了保持已學詞匯的記憶,每天大約需要復習100 分鐘以上。如果你每天只用100 分鐘學習英語,那么,你就很難再進步了。
四、考試和升學對學生形成巨大壓力,學習效果卻適得其反
學生把時間都用于死記硬背,許多學生學得十分辛苦,嚴重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習效率。特別是一旦脫離了壓力就放松,甚至放棄了學習。而長期無奈的機械式的刻苦,即使頑強克制住了厭倦情緒,也難免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和靈活性。
五、社會上英語教學的輿論導向過分強調口語,人人學口語,而絕大多數人無處可用,浪費極大
國內有大量說英語機會的職業極少,普通中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英語面對面交談的自然機會幾乎是零。即使長期旅居英國的人士,回國后不久,口語能力也明顯退化,何況國內學生!加之許多教師自身的語音語調就不準確,學生一旦形成了錯誤的語音語調將終生難以糾正。在這種情況下,過分注重口語的輿論導向就無疑是一種誤導了。可以想象,即便國內英語學習者熟讀了強化口語的引進教材,也擺脫不了“用進廢退”的冷酷規律。因此,實在不應該普遍提倡強學苦練那種用處很少又難學易忘的技能。
以上情況表明,對于沒有特殊學習條件、出眾的記憶力和承受力的普通人來說,有限的時間、精力 + 低效率的學習和使用 = 半途而廢。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命運呢?
我認為首先要強調“學以致用”。我們應該側重發展“讀”與“聽”的能力。盡可能學而有用,邊學邊用。這是因為我們對英語最大量的接觸是閱讀,如出版物、電腦、文件、信函等。
其次是聽。廣播、電影、電視、 VCD 等;大多數人缺乏說與寫的機會。我們把學習目標定位在能脫離詞典看原版出版物和可以隨意收聽、收視廣播電視節目上,這是非常實際而且能維持學生興趣的手段,這樣積累多了自然見多識廣。一旦有說、寫的需求時,在深厚的讀聽功底上再來加強說、寫就相對容易多了。若一時或永遠沒有說與寫的機會,我們也可運用學到的讀聽能力,避免說與寫無處可用的浪費。
再次,對于中小學學生,強調“寓教于樂”。閱讀教材以大量的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的英文作品取代通常的簡單乏味的課文,使不同水平、不同偏好的學生都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文章,讓精彩的段落、章節和語句形成深刻記憶。不僅使學習和復習在輕松愉悅中度過,更使學習英語成為提高修養,長知識長見識的途徑,使學英語本身成為一種使用英語的過程。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比較粗淺的感受和看法,要想達到目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相信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才能不斷探索以達到學習英語的最佳境界。
(作者單位:河南駐馬店市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