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紹了搞好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智能素質的做法和體會。包括:演示實驗,改進實驗,補充實驗,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等。
【關鍵詞】化學教學 化學實驗 智能素質
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的墻上貼有三句話:“我聽見就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體會了就理解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只有具體參與解決才能理解深刻,不是光聽、光看就可以的。學習也是這樣。因此,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徹底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畫好了學生跟著走的局面。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中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自由活動中求發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創造,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智能素質。我在搞好化學實驗教學上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對演示實驗堅持邊講邊做
高中化學新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要求實現從“讀化學”“聽化學”,向“做化學”“探究化學”的轉變,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中有許多實驗,如NH3(氨)、HNO3(硝酸)、Al(OH)3(氫氧化鋁)的性質及CH4(甲烷)、C2H2(乙炔)的制備、性質等。老師演示時學生不易看清,而這些實驗,以后在“學生實驗”中要做。為了提高實驗效率,演示實驗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實驗變成講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變成講實驗現象。下面我來談談我平時做演示實驗的體會。
平時我對書本上的有些演示實驗直接演示,比如說現象比較明顯的,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觀察到的。如:物質的顏色、狀態等等(Fe3+黃色+6SCN-=Fe(SCN)63-血紅色 Ag++Cl-=AgCl沉淀)。而有些實驗為了提高演示實驗的可見度,傳統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實驗儀器,抬高實驗裝置,增加實驗藥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實驗結果,然而實驗儀器的放在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實驗結果又浪費時間,且有些現象是在實驗中瞬間產生的而無法觀察到,以至影響教學效果。這些我認為可以采用投影技術,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實驗的效果。通過投影技術進行擴大,使驗證性實驗的驗證更具科學性,用實物投影儀對氫氧化鈉固體表面潮解現象進行放大,激勵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上述實驗在教師講課時感到很流暢,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輕松。
二、從實際出發,改進實驗方法
對一些效果不很理想的實驗,廣泛查閱有關資料,反復試驗,反復改進,然后再到課堂上給學生們去演示。如用顆粒狀活性炭代MnO2(二氧化錳)作H2O2(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這一概念的理解。再如電鍍實驗,用ZnO(氧化鋅)溶于NaOH(氫氧化鈉)溶液配制成電鍍液,用在銅片上鍍鋅,由于銅鋅顏色有顯著差異,只用不10秒鐘電鍍現象就十分明顯。陰陽極交換后,又能很快使鍍上的鋅退鍍,清楚地展現了電鍍時陽極溶解的情況,加深學生對電解原理的理解。另外,對于銀鏡反應進行了沉淀恰好溶解,溶解后再返滴1-2滴三種藥液用量不同結果的對比試驗,使學生深刻理解藥劑用量的重要性。
三、難點補充實驗
對教材中難度較大和在復習時容易記混的問題,加深記憶。補充一些實驗,以幫助學生排除了認知障礙。
如對同素異形體之間的轉變,學生缺乏直觀感受,于是在教學“磷”這一節時我補充了“紅磷轉化成白磷”的實驗。對“合金的熔點一般低于合金成份金屬的熔點”這一點學生不易記清,我在“鈉的用途”教學中補充了“液態鈉鉀合金的制備”實驗,使學生不僅了解了鈉的這一重要用途,還為學習合金作了鋪墊。
在“硝酸的工業制法”教學中,補充了“NO(一氧化氮)的氧化及HNO3(硝酸)生成”的噴泉實驗,充分展現了補充空氣多次氧化使NO2(二氧化氮)盡可能多地轉化成硝酸這一過程,對今后學生“循環操作”很有好處。在復習鋁及其化合物性質時,一些學生對描述AlCl3(三氯化鋁)加到NaOH(氫氧化鈉)中,NaOH(氫氧化鈉)加到AlCl3(三氯化鋁)中的現象感到困難,于是我在試管中進行相應實驗,只用一分鐘左右問題就解決了。
四、精心設計,引發興趣
化學實驗千變萬化,搞好實驗,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對教材中規定的實驗力求做全做好,并主動創造條件,增加一些讓學生動手的實驗。先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設計實驗方案,再通過操作,有時還要改進后再操作來解決問題。化學實驗的設計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探索創造的過程,學生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使思維得到了發展,問題的解決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探究和創造欲望。在《化學2》第三章第二節《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中,我先按教材P59圖3-6裝置進行實驗,得到一種難溶于水的氣體。此時,我及時設問:這種氣體是不是烷?請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進行檢驗。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形成以下四種方案:
(1)將生成的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觀察溶液是否褪色;
(2)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溴水中,觀察溴水是否褪色;
(3)收集一瓶氣體,與氯氣混合后光照,觀察氣體顏色和集氣瓶壁是否有油狀液滴;
(4)在導管口點燃,觀察是否能燃燒。接著學生分組實施上述四個實驗方案并作好實驗記錄。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生發現,方案1和方案2說明該氣體中含有與烷烴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類物質,這時學生心里熱切希望知道這種“與烷烴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類物質”是什么,這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接下來教師介紹乙烯的化學性質作了很好的鋪墊。例如講化學反應速度時,我把雙氧水加入二氧化錳中劇烈反應后產生的氧氣把塞在試管口上自制的小飛機沖向高空,學生看了十分新奇,聽課情緒達到最佳狀態。
五、學生自行設計,自主實驗
學生從生活、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或是從生活、生產實際中獲取解答問題的資料、證據,既可以讓學生主動學會探究,又可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學風,樹立對社會、自然的責任感。在學生學習了氯氣的性質后,我組織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對自來水的成分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對自來水成分的實驗探究,激起了他們對身邊水環境探究的興趣,他們自主地成立探究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他們深入生活實際,有的探究河水的水環境,有的探究農村井水的水質狀況,有的去參觀自來水廠,學習水的凈化過程,有的去環保站,請教如何檢測自行車廠排出的污水對河流的影響……回到課堂他們互相交流科學探究的方法和經驗。
(作者單位:河北玉田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