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學教學 人文精神 培養
化學教育不僅是人類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而且是一種文化的浸潤和陶冶。倡導包括人文精神在內的完整化學教育,實現科學的人文教育價值,是現代化學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一、 展示化學史實,弘揚人文傳統,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望
人文精神也表現為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化學發展史不僅記載著化學知識的每一步重大進展,同時反映著每一步進展中人類為之所作的努力,歷經的艱辛,付出的代價,獲得的經驗和教訓,以及這種進展對科學、對社會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等。因此,化學史既與化學知識緊密相連,又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是科學與人文的一種很好的融合。
追尋化學發展的歷史,走進化學家的人文世界,我們會發現化學家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信仰科學,追求真理,研究化學的興趣強烈,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報國之志,化學實驗熱情高能力強等。例如,談到居里夫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會想到她在科學上的杰出貢獻,即她因成功提煉出放射性元素鐳而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但在居里夫人的追悼會上,愛因斯坦盛贊的卻是她的偉大精神,“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意味深長,他指出了這種人文精神對于人類未來的巨大價值。所以,結合化學知識的教學介紹化學史實,讓學生走進化學家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從而激發他們為人類創造燦爛文明的動機。
二、重視教師情感的感化作用,培養學生進取,博愛的健康心理
教育是師生共同參加的雙向交流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良好的情感基礎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切感、安全感;學生才能向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三、加強綠色化學教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現代生活中,隨著化學品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使人類原本和諧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污水、煙塵、廢棄物、有毒化學物……因此,把綠色化學的理念貫穿到整個化學教學之中是中學化學教育面臨的嶄新課題。教師在課堂教學、實驗等方面,要始終貫徹綠色化學的思想;要讓學生了解綠色化學,樹立起綠色意識,培養學生從事綠色化學研究與開發的能力。從綠色化學的角度來看,中學化學中械物質的制取反應、化學工藝等都是值得討論和重新考慮的。
四、加強化學實驗,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
實驗教學能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為學生形成重要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思想,提供素材。實驗教學常跟假設、條件控制、觀察、測量、收集和運用證據、資料加工整理等科學方法和思維方法密切地聯系著。通過實驗教學,能使學生受到生動的科學方法熏陶和訓練,使他們認識和理解科學過程。實驗教學中問題的發現和形成,實驗設計、操作觀察、思維、表述和交流等科學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樂于奉獻的科學精神。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倡導人文關懷
綜合實踐活動超越書本知識學習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社會現實中提出問題,圍繞人與自然、人與他人或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動主題,并深入自然環境、社會活動領域,開展探究、社會參與性的體驗等學習活動,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因而,綜合實踐活動為密切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架起一座橋梁。使得學生學習科學的實踐活動過程成為學習為社會服務的過程。
化學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化學知識不等同于化學文化精神,但化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在化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這是化學教育中提高公民素質的核心,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河北圍場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