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無線電接收器里傳來偵察機觀察員的聲音:“我發現了兩條鯊魚!”我們立即行動起來,戴上潛水面具和鰭,我還將標槍和電子標簽捆到捕魚槍的魚叉上。船快速地向目標地駛去。5分鐘后,在距船頭30米開外的海面上,出現了兩個巨大的若隱若現的黑影。
我潛入水中,向目標游去。不久,一條軍曹魚出現在我的面前,軍曹魚常常與鯨鯊為伴,這意味著我離鯨鯊很近了。果然,我很快就看見了一個巨大的張開的橢圓形嘴,以及一條向上豎起的尾鰭。當我游得更近些時,鯨鯊的錐形身體和跳棋盤紋路已經清晰可見。
我仔細地觀察著它的背鰭,因為背鰭是裝配無線電發射器的理想部位。我潛游到它的側面,而我的伙伴們正在對它的體長進行測量。它大約長4.5米,是一頭雌性鯨鯊。等他們測量完后,我扳動魚叉將標槍射出去,無線電發射器被植入鯨鯊強壯的后背。這條鯨鯊擺動著尾巴,慢慢地潛入深海。
我滿意地看著打上標簽的鯨鯊向深海游去。忽然,我覺得有什么東西撞了我的后腰并推著我在水中前行,我立即意識到自己正被另一條更大的鯨鯊的背鰭頂著向前走。剛才一時興奮,竟忘記了旁邊還有一條鯨鯊!所幸,我有驚無險地抽身游回考察船。重新裝好魚叉后,我再度返回水中。我看見第二條鯨鯊在海面下大約28米處,我潛到它的后面10米處。這次,標槍很容易就扎了上去,鯨鯊連一點反應都沒有。任務完成了,我游回船上,得知偵察機又發現了更多的鯨鯊。
鯨鯊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感到了危險。鯨鯊的牙齒很多,看起來頗具攻擊性,其實它們的性格很溫和,在一些旅游景點,游人甚至可以和鯨鯊一起游泳。不過,奇怪的是,盡管人類和鯨鯊接觸頻繁,它們也遍及世界熱帶與溫帶海洋,包括125個國家的水域,但人類對鯨鯊卻知之不多,即使是海洋生物學家,對它們如何求愛、交配、生兒育女,如何進行社會性的協作等,也了解很少。關于鯨鯊還有一些謎:在深海水域長時間潛水時,它們在做什么?它們的數量是上升,不變,還是下降?這些知識目前還是空白,而對海洋生物學家來說,在它們成為環境變化造成物種滅絕的又一個受害者之前,這些知識也許可以用來保護它們,使之能夠幸存下來。
如今,有關鯨鯊的一些情況已經弄清楚了。“鯨鯊”這個名字容易誤導人,其實它就是鯊魚,之所以加上“鯨”字,僅僅是因為它們的體型較大。鯨鯊體長可達12米多,相當于一艘豪華游船的長度。曾報道有20米長、重37噸的鯨鯊。與大多數鯊魚一樣,鯨鯊是濾食動物。盡管一條鯨鯊有27000多顆小牙齒,但鯨鯊進食的方式與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非常相似——吸取海水中稠密的小型動物如磷蝦、小型魚類、魚卵,以及其他浮游動物進入巨大的口中,再利用鰓濾掉與食物一同吸進來的海水,最后才將食物咽下。鯨鯊往往并不主動地去吸取食物,而是在緩慢游動時張開大嘴。它們也能采取頭向上尾朝下的取食姿勢,有時還會在水面附近上下擺動以吸取富含食物的海水。
1995年,有人在臺灣海峽附近捕捉到一條雌性鯨鯊,在它的腹內發現了大約300個不同發育階段的胚胎,其中一些約長60厘米的幼鯨鯊已經可以存活,這表明幼鯨鯊是在雌鯨鯊體內孵化的。鯨鯊在20~30歲之間達到性成熟,壽命可達幾十年。由于還沒有人看到過不足3.3米長的幼鯨鯊,有研究人員猜想,幼年階段可能是鯨鯊一生中最脆弱的時候,因此它們居于遠離海岸的深海水域以免受攻擊。
除了體型巨大,鯨鯊最顯著也最與眾不同的特征是它們身上的斑紋。鯨鯊的背部和側面有藍色、灰色或褐色的條形斑紋,腹部則呈白色,在斑紋之間點綴著灰白色的斑點。鯨鯊的斑紋的作用,可能是模仿水中斑駁的陽光或小魚群以偽裝自己。每個鯨鯊都有其獨特的斑紋,這有助于生物學家跟蹤了解鯨鯊的遷徙行為。
在寧哥路珊瑚礁水域,大多數鯨鯊為未成年雄性鯨鯊,它們是為食物而非交配繁殖而來的。在這里,鯨鯊主要以一種熱帶磷蝦為食。我們通過聲波定位儀發現,往往在鯨鯊聚集的地方,也有大量的磷蝦,形成足球場般大、20多米深的蝦群。我們還發現,每年來到這片水域的鯨鯊的數量都有變化,在有的年份有幾百條,有的年份則很少,在厄爾尼諾年份少,在拉尼娜年份多。我們推測,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寧哥路珊瑚礁鯨鯊的食物供給。
那么,在磷蝦少的時候,寧哥路珊瑚礁鯨鯊到哪里去了?2003年至2004年,我們給19頭鯨鯊裝上了可分離式電子發射器,這種儀器可以記錄這些鯨鯊所處環境的光線、深度和溫度,到了預定日期,它們會自動與鯨鯊分離,然后漂浮到海面,把獲得的信息傳送給衛星。根據電子發射器發送回來的信息,我們發現鯨鯊的棲息環境之廣超乎想象。鯨鯊大多數時間是在海面上度過的,但偶爾也會下潛到近1000米深的地方,那里的溫度低到4℃,與溫暖的洋面(28℃)相比,溫差很大。它們為什么要深潛?也許是需要涼爽,也許是為了捕食一些人們未知的深海動物。電子發射器傳送的資料還顯示,鯨鯊能長距離遷移,有一頭鯨鯊曾穿越太平洋,遷移距離在13000千米以上。
鯨鯊鮮為人知的秘密正在被解開,但它們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1999年至2000年,共有591頭鯨鯊被捕殺。鯨鯊在亞洲市場上很受歡迎,特別是在臺灣,鯨鯊因肉酥軟白嫩而被稱為“豆腐鯊”,其肉和鰭賣到了魚類的最高價。
由于生長期長,繁殖遲緩,又以小的遷移性群體聚集,鯨鯊很容易被過度捕殺。現在,過度捕殺導致的惡果已經顯現出來。在有些大量捕撈過鯨鯊的地方,能捕獲的鯨鯊數量已經下降。研究人員發現,與10年前相比,寧哥路珊瑚礁的鯨鯊的體長平均縮短了1.8米。2000年,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已將鯨鯊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國家已經開始禁止捕殺鯨鯊。2005年,在澳大利亞,首屆國際鯨鯊會議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資源管理人員和環保主義者。如果科學能促進人類對鯨鯊的了解和保護,也許我們的子孫后代還有機會和海里最大的魚——鯨鯊一起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