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能飛行的體重最大的鳥
我們站在納米比亞北部的埃托沙國家公園的草原中央,頭上是熾熱的太陽,腳下是烘干的黃土以及齊膝的枯草。幾十米開外,立著一只巨大的灰色大鳥,它對我們的出現完全無動于衷。這是一只雄性灰頸鷺鴇。灰頸鷺鴇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體重最大的鳥類。更遠處,有一群藍羚羊正安詳地在吃草。
我們將已經連接到錄音機上的拋物面反射式傳聲器對準這只鳥,想錄制下它低吟淺唱的叫喚聲。鷺鴇叫喚時,先將空氣吸入食囊中,使脖子鼓脹成平常的四倍,脖子周同蓬松的白色羽毛隨之豎起有如拉拉隊員手中的絨球。片刻,鷺鴇呼出空氣,發出一串有六個音符的叫喚聲,每個音符間隔半秒鐘,并以抖動鈔票似的清脆響聲結尾。這是一種低沉而有回響的交配嗚叫。30秒鐘后,鷺鴇再次吸入空氣,叫喚聲也再次發出。
突然,羊群附近騰起一團塵埃。我們連忙拿起雙筒望遠鏡察看,原來是三頭獵豹追趕一只幼羚羊從而引發了一陣騷亂。是繼續錄音呢,還是觀看這難得的一幕?一番艱難的抉擇后.我們放下傳聲器,拿起了雙筒望遠鏡。
開始時,羊群中的成年羚羊出于本能撒腿奔逃,但它們突然又停了下來,折轉身勇敢地直面撲來的獵豹。15只強壯的羚羊組成一個方隊嚴陣以待,獵豹自知寡不敵眾,只得緊急剎車。
緊隨獵豹之后,是一頭豺狼和兩頭鬣狗.這些食腐動物們早就盼望這場廝殺上演了。獵豹看了看這些尾隨而來的食腐動物,突然丟下羚羊,轉而朝灰頸鷺鴇撲去。灰頸鷺鴇一點也不笨,它看了一眼來勢洶洶的獵豹,立刻疾速地掠過草地飛走了,給我們的錄音工作畫上了休止符。獵豹撲了一個空,食腐動物也悻悻地按原路返回。一場好戲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灰頸鷺鴇的消失并沒有讓我們太失望,因為能在同一時刻目睹5種動物正面交鋒,就算是中斷了錄音工作也很值得,何況時值10月,灰頸鷺鴇的交配季節才剛剛開始。灰頸鷺鴇的交配期會一直持續到來年3月,在此期間,雄鴇會不知疲倦地高唱情歌,吸引雌鴇出來和它幽會。我們錄制灰頸鷺鴇叫聲的機會還多。
與眾不同的愛情生活
灰頸鷺鴇是鴇科家族的一員,與其他24種鴇類一樣,它們都有龐大的身軀,身高足1.2米,翼展近2.8米,雄鴇重14千克以上,是非洲、澳大利亞和歐亞草原上的常駐鳥。它們的近親有非洲角鷺鴇、澳大利亞鷺鴇和瀕臨滅絕的印度黑冠鷺鴇。這四種鴇兒的頭頂上都有長長的朝后生長的鳥冠,求愛的雄鴇都會“吹氣球”的絕活:將空氣吸入食囊中再吐出,發出低沉而有回響的叫喚聲。它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頸部的白色羽毛更加醒目,好讓雌鴇老遠就能看到。
地球上究竟還有多少只灰頸鷺鴇?這是一個未知數。在南非和其他部分地區,它們的數量因棲息地的喪失正在減少。不過,就大多數灰頸鷺鴇而言,它們似乎生活得還好,在其分布的大多數地區,人們時常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1997年,我們來到納米比亞埃托沙國家公園,開始研究灰頸鷺鴇。那一年的雨量充沛.大多數雌鴇都產了幼仔。我們打算捕捉一些鷺鴇,安裝上無線電標簽,然后跟蹤它們的日常行蹤。剛開始時,我們僅能捕捉到成年雄鴇,因為它們飛不到兩三百米就會落一下。我們采取的方法是先驚飛它們,然后在它們著陸時將之擒獲。但這種方法對較小、較輕的雌鴇就不靈驗了,因為它們能飛很遠的距離,以至從你的視線中消失。
第一年,我們共捕獲了5只雄鴇,成功地將無線電標簽安裝在它們的身上。這些小小的裝置比兩節電池稍大一點,裝在鳥的身上就像一個小背包。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每天都跟蹤鳥兒的行蹤,直到它們死亡或標簽電池用完。
跟蹤結果顯示,每年3月份交配季節結束后,雄鴇就會離開草原,遷入叢林中,它們的活動范圍大小不一,約4500~63000公頃。到10月底或11月初,雄鴇才會回到草原,像許多鳥兒一樣,在一個固定的領地進行繁殖。雄鴇聚集在繁殖地,一邊展示自己的風采,一邊喋喋不休地爭吵。一旦雌鴇到來,它們就會爭先恐后地上前獻殷勤。灰頸鷺鴇的愛情與眾不同:雌鴇姍姍來遲,通常在12月底才露面;雄鴇則提前兩個月就開始癡情等待,并相互爭奪統治地位和地盤。一個典型的領地上通常有六七只雄鴇,每只鴇鳥相距大約500米。它們個個都翹起尾巴招搖過市,脖子鼓脹得像氣球一樣,頭頂的鳥冠也高高豎立。此間,雄鴇時不時地停下腳步,發出低沉而有回響的呼喚聲。
雄鴇中的佼佼者即是領土的統治者,它在自己的領土上往來巡邏,維護著自己的統治地位。其他雄鴇遇到領地統治者時,多數會降下尾羽、收縮脖子并垂下鳥冠以示謙恭,然后匆匆離開。但是,如果兩只雄鴇互不謙讓,堅持擺酷,那么一場惡戰在所難免。最初,它們會彼此繞著轉圈,并慢慢地縮小距離。然后,像相撲運動員一樣,瞅準時機用胸部頂撞對方。每次交戰大約持續20分鐘,直到其中一只落荒而逃。得勝者會窮追不舍,有時甚至會追趕大半里路,而落敗者則會瞅準機會潛回。在這樣的較量中,雄鴇體重越大占有越明顯的優勢。不過,在有無數食肉動物出沒的埃托沙國家公園,體重小、起飛快的雄鴇更有生存優勢。
為了考驗雄鴇的統治地位,我們請一位動物標本制作師做了一個比真鴇略大的玻璃纖維模型,讓它擺出一種炫耀的姿態。我們以雄鴇受侵犯時發出的低沉咆哮聲,將它命名為“咕隆客”。我們將“咕隆客”放在幾只雄鴇面前,不久就發現,它似乎已擁有了統治者的地位——多數雄鴇見到它時都會顯現出順從的樣子,然后擇路而逃。但是,當我們將“咕隆客”放到公認的真正統治者附近約20米的地方時,領地統治者立即靠攏過來,并繞著它轉圈,開始向這個玻璃纖維“敵手”挑釁。由于我們想給這個統治者安裝無線電標簽,早在附近布了網,結果它還沒有來得及攻擊“咕隆客”就被捕獲了。之后,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深思:如果統治者與“咕隆客”交鋒,那這個領土上的統治秩序不就被顛覆了嗎?我們決定今后在也不用“咕隆客”來挑釁身為統治者的雄鴇了。
隱秘的愛情生活
很多科學文獻中都有關于灰頸鷺鴇“出雙入對”的記載:它們在求愛期相互喂食,在孵卵期輪流看護鳥蛋。然而,在頭一年的觀察中,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鷺鴇“出雙入對”的情景,只見過一只雌鴇和它的獨生子呆在一起。這只幼鴇體重近6千克,比它的媽媽還高15厘米。我們猜測,那些文獻中所描述的所謂“求愛期情侶相互喂食”,也許只是鴇媽媽在溫柔地喂食自己的幼鴇。
觀察到這一點后,我們在發現這種鳥實行“一夫多妻”制時也就毫不感到驚訝了。在交配季節,雄鴇會爭取與盡可能多的雌鴇交配。一整天,它們都在自己的領地上招搖,不時地停下并發出低沉而有回響的鳴叫。可是,直到日薄西山時,雌鴇才會邁著碎步走來。雄鴇會立即迎上前去。如果雌鴇接納了雄鴇,就會走近它,并在離它幾步遠的地方蹲下來,這時雄鴇便走過去跨騎在它的背上,反復地啄它的頭,持續10~15分鐘。真正的交配過程僅幾秒鐘,完事后雙方各奔東西,不再聯系——直到下一個交配季節才有可能再次相見。
在我們進駐埃托沙國家公園前,這里的工作人員從來沒有見過灰頸鷺鴇的巢穴和幼鴇。2月份,我們觀察了鴇的交配過程,滿心期望有雌鴇留在草原上筑巢,但它們都莫名其妙地飛走了。直到4月份,第一只雌鴇才又出現在草原上,身邊帶著一只長大的幼鴇。可它們的鳥巢在哪里呢?雌鴇又在哪里養大了自己的幼鴇呢?
給雌鴇及其幼仔裝上無線電標簽,我們就能揭示它們隱秘的生活了。我們架設起一張90米寬的捕鮭魚用的網,慢慢地將鴇媽媽及其幼仔趕到網中。鴇媽媽看見了網,但它并不在意,它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的幼鴇身上。結果,鴇媽媽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將頭伸進了網眼,被纏住了。我們終于捕捉到第一只雌鴇!我們給它裝上無線電標簽,希望來年能跟蹤它并找到它的巢穴。這個季節,我們用網一共捕捉了8只成年雌鴇,給它們都裝上了無線電標簽。
接下來,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跟蹤雌鴇的行蹤,它們的活動范圍大約是8800公頃。令人奇怪的是,在鴇媽媽及其幼仔身邊,常有一只接近成年的雌鴇伴隨左右。這種組合通常只維持幾天或幾周,之后大家就分道揚鑣,從此不再相聚。我們推測,雌鴇也許可以從這種松散的組織中受益,它們互相幫助,輪流監視食肉動物。
利用無線電標簽的跟蹤,我們發現鷺鴇的巢穴非常簡陋,僅用一些骯臟的草木屑簡單堆砌而成。巢穴通常建在小樹的東面和高地上,這樣既可享受午后的陰涼,又便于正常排泄。雌鴇和自己的幼鴇一起生活,直到幼鴇長到11個月大。
進駐公園的第一年,我們觀察到70只帶著幼鴇的成年雌鴇,其中,有35只雌鴇僅帶1只幼鴇,有33只雌鴇帶2只幼鴇,有2只雌鴇帶3只幼鴇(這種情形以前從未有過記載)。我們給其中9只未加標簽的鴇媽媽的14只幼鴇安裝了無線電標簽,結果發現幼鴇被捕食的概率很高,才過了一年,14只幼鴇中就有11只被捕殺,約占79%。我們起初很擔心:會不會是安裝在它們翅膀上的無線電標簽招引了食肉動物7后來發現,安裝與未安裝無線電標簽的幼鴇的死亡概率大致相當。我們根據不同食肉動物捕殺獵物的特點推斷,黑背豺狼和豹子是鴇的最大殺手,它們獵殺了近3/4的幼鴇,而獰獾、獅子和戰鷹則捕食了剩余的部分。
降雨量對雌鴇的繁殖至關重要
進駐公園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雨季姍姍來遲,而且雨量不足,9只裝有無線電標簽的雌鴇中只有1只產了蛋,而且在整個公園中,我們只發現了1只雌鴇帶著1只幼鴇。雌鴇的活動范圍較以往的豐水年份大大拓展了,足有40000公頃。1999年重復著相同的故事。2000年,降雨量較前兩年翻了一番,我們發現了39只帶著幼鴇的雌鴇。顯而易見,降雨量對雌鴇繁殖的成功至關重要。那么,兩者是如何相互影響呢?用衛星數據和其他實測數據與雌鴇繁殖的成功率進行比較,我們發現了一個明顯的規律:一旦植被覆蓋率達到25%,雌鴇就開始繁殖。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納米比亞,昆蟲是大多數灰頸鷺鴇的美餐,如果沒有茂盛的草地,昆蟲的數量就不足以供給雌鴇繁殖所需的營養。要知道,在長達23天的孵卵期間,雌鴇大部分時間都臥伏在蛋上,它們需要足夠的脂肪才能度過漫長的孵卵期。營養狀況的好壞決定了雌鴇何時在草原“亮相”:如果雨量充沛,它們就會在10月底到達;如果雨量不足,則會推遲到更晚。因為雨量不足會使得幼鴇在來年春天的旱季孵出時食物相當匱乏,幼鴇存活的概率微乎其微。我們推導了有關雌鴇繁殖的連鎖反應:雨水滋養牧草,牧草喂養昆蟲,昆蟲養肥雌鴇,雌鴇成功孵化幼鴇。
至于雄鴇,它們的叫喚聲也與降雨量保持著一致。也就是說,只有在降雨量充沛時,雄鴇才會叫喚。有些年份,它們從11月叫到來年3月;有些年份,則從10月底持續到來年1月,然后戛然而止。在枯水年,雄鴇會離開草原,不再約會雌鴇。
灰頸鷺鴇起起落落的繁殖大業,讓我們回想起大學時代的男女生派對:雄鴇喚、炫耀、推搡、擠壓和搏斗的情景,與男生們手提啤酒瓶等待女生們到來的情景何其相似;除非雄鴇表現出色并鼓起脖子,否則雌鴇不會出場,這又與派對上女生們只有當男生精心準備好一切后才姍姍來遲如出一轍。在豐水年,這樣的派對很受歡迎,許多小寶寶會降生;如果雨季來遲或雨量稀少,等雌鴇出現時,雄鴇早已揚長而去,派對化為泡影。這就是灰頸鷺鴇在雨量稀少且不可預測的棲息地——埃托沙國家公園里的年復一年的愛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