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瑞典科學家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認為人的壽命長短是由父親的基因決定的??茖W家們分析了來自瑞典北部49個不同家庭的132個健康人,對他們的基因端粒長度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如果一個人的父親的基因端粒越長,這個人的壽命就越長。端粒是細胞基因末端的一組重復序列,它對細胞壽命至關重要。
然而,許多研究者并不這樣看。他們認為,壽命與遺傳基因之間的確有一定的關系,比如,遺傳基因缺陷有可能導致諸如心臟病、精神病、某些癌癥、糖尿病和肥胖癥的疾病,但概率很小,對壽命的影響更小,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因祖先有過某種疾病史而憂心忡忡。
如何才能弄清楚基因在人的壽命中的作用?科學家首先想到的是雙胞胎。如果基因確實能夠決定人的壽命的話,那么,同卵雙胞胎因為有著相似的基因,他們的壽命大致應該是相同的。有研究者在對20世紀生活在北歐各國的全部雙胞胎,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一些雙胞胎進行調查后發現,雙胞胎的壽命平均相差10年以上,這說明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不過,調查也發現,從北歐近5萬對雙胞胎的癌癥發病情況來看,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直腸癌的發病與基因有關:如果雙胞胎中的一個患有這類疾病,那么另一個患同樣疾病的可能性是15%,患病率比常人高。
有一個例子。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市郊的約瑟芬·特索蘿雖已92歲高齡,但她依舊腰不彎、背不駝,一口好牙,精神矍鑠。她平日里總去醫院的禮品店兼職打工,還經常開車出去和朋友打橋牌,去教堂做禮拜,或者去雜貨店購物。與約瑟芬相比,她的雙胞胎姐姐的身體狀況就大不相同了。約瑟芬的姐姐做過關節手術,視力幾乎完全喪失,還患有癡呆癥。在眾多科學家的眼中,像特索蘿姐妹這樣的例子非常說明問題:為什么擁有相似的基因,成長在同一個家庭,幾乎一輩子待在同一個地方,衰老程度卻如此不同?
有研究者認為,在長壽問題上,基因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許多科學家和醫學專家都同意下面這種觀點:在決定人的壽命的因素中,有“偶然”因素,它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基因所起的作用。“偶然”分先天和后天,前者指生命形成瞬間的組合和胚胎期母體的健康狀況,后者則同氣候、環境、營養、生活方式、疾病侵襲以及意外事件等因素聯系在一起。“偶然”因素或許能有助于解釋我們身邊常見的一些現象:有些人幾乎一輩子都不生病,突然間卻得病去世了;另外一些人長期病懨懨的,卻可以活到高齡。有科學家說,要解開生命中的一個個“偶然”之謎以預測壽命的長短,恐怕比攻克歌德巴赫猜想還要困難。
盡管已經發現基因對壽命的影響非常小,但還是有研究者孜孜以求所謂的“長壽基因”。美國國家老年研究所啟動一項研究項目,目標是尋找到特殊的長壽群體或長壽家族,然后對他們的基因進行研究,以找到特殊的長壽基因。研究者很快發現,找到擁有長壽者的家族并不難,但要找到在一個家族里擁有許多長壽者的例子卻幾乎找不到?,F在,該研究剛剛起步,已有許多人給研究者潑冷水了。美國一位老人學專家說,某些長壽的人即便擁有長壽基因,但這種基因是非常復雜的,我們至今仍無法搞清楚它所起的作用。
在很多科學家熱衷于研究基因與壽命的關系時,有科學家則提醒說:人類的壽命與環境污染有關,因為環境污染可以引發人類基因突變。他們認為,盡管微小的基因突變不會立即引發疾病,但卻可以在人類一代一代的遺傳中不斷壯大,最終毀滅整個人類。為此,有科學家呼吁:人類應杜絕污染環境的行為,降低因各種化學污染造成的基因突變概率。看一下周圍的環境,你都不敢想象:究竟有多少標志所謂“文明社會”的物質可能誘導人類發生基因突變?2005年,有研究者發現,汽車尾氣和發電廠廢氣對空氣的污染可以引起人類遺傳基因的改變,這些改變會讓人在嬰兒期就埋下癌癥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