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由頭】
日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將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由兩年改回三年。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紛紛對碩士研究生實行或試行兩年制培養模式。時隔數年,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將一批專業又改回了“三年制”。
【觀點爭鋒】
反對——碩士生的問題在定位而非學制
沒有形成配套就顯示不出改革的合理性。現在,用人單位抱怨的研究生“水平下降”并非是學制造成的,完全是因為研究生大量擴招之后,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沒有及時加以調整的結果。碩士生的困惑看起來是就業引起的,實際上與他(她)的角色缺乏定位有關,通俗地說,就是他(她)感覺到沒有一種確定的名分。教育管理部門和大學沒有給他們這種名分,社會自然也不會欣然接納。用人單位抱怨研究生質量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質疑——研究生教育改回三年制不是與時俱進
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高校希望成為人才制造商,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住大學的精神氣質,態度游離不定,從根本上看,這不是什么與時俱進,而是高等教育浮躁的表現。
實際上,早些年高校施行三年制時,學生的知識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同樣有人找不到工作,也同樣有人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兩年還是三年,對于培養學生來說,不會產生太大的差別。關鍵是在現代社會格局下,大學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三年培養的不一定都是人才,兩年培養的也未必不是人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學生,高校想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大學到底發生什么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都需要弄清楚。
反思——迷失在大碩小碩之間的教育理念
遺憾的是,在定位不夠明確的前提下,改革實施了,面對出現的就業難的“應用型”困境,轉過身來向“精英教育”的思維尋找救命稻草,前景卻令人堪憂:三年制就能解決困難的就業問題與學子們在壓力下形成的浮躁?中國的研究生教育顯然不只是一個兩年制還是三年制的簡單矛盾,教育方式的落伍、教育內容的脫節、教育規模的盲目擴大……隨便哪個矛盾,都不比這個學制的矛盾更小。顯然,廓清中國碩士教育的理念,形成中國教改的共識,已經不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