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
與曹操相比,毛澤東對孫權評價不多。但從他蜻蜓點水的議論中,可以看出孫權在他心目中也是人杰。
從1953年到1958年,毛澤東多次在講話中借用孫權重用周瑜的例子,來說明選拔干部不能論資排輩,要注重能力,注重水平,要干預防守使用新人。這實際上是對孫權善于使用人才的充分肯定。
毛澤東對孫權年少而大有作為頗為贊賞。民間都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由于諸葛亮“借東風”,毛澤東則認為: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虛夸者古亦有之。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八十三萬人馬,其實只有二三十萬,又不熟水性,敗在孫權手下,不單是因為孔明“借東風”。
1970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第三次提出不當國家主席,也不再設國家主席,并以三國故事為例說: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說,孫權是要把他放在爐火上烤。我勸你們不要把我當曹操,你們也不要做孫權。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毛澤東在會見中回顧中日兩千年來的友好交往時說到了三國:孫權想找你們,派遣了一個三萬人的船隊。
司馬懿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描寫成為一個城府極深、屠殺和禁閉曹氏宗室的奸臣。很長時間以來毛澤東對司馬懿的看法,也沒能突破傳統文化的窠臼。1916年,青年毛澤東寫信給同學蕭子升,就總統黎元洪下令懲辦積極策劃洪憲帝制的禍首楊度、孫毓筠等八人時,把司馬懿和王莽、曹操等相提并論,把他們都歸于反面人物圈。但隨著人生閱歷和革命經驗的積累,毛澤東逐漸改變了對司馬懿的看法,認為他有智謀,善分析,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1947年5月,毛澤東撤出延安轉戰陜北。一天,接到陳賡、王新亭自晉南戰場發來的捷報,稱殲敵2萬,解放縣城25座。他走在山坡上,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幾段《空城計》: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聽,打聽得司馬領兵就往西行……周恩來聽了說:主席,我們面前的“司馬”現在可不是往西行呦!毛澤東止住了唱,風趣地說:劉戡?他不配當司馬懿!
任弼時在一旁說:我們面前的司馬懿是胡宗南、蔣介石。毛澤東說:蔣介石和胡宗南都不是我們的對手,我們面前沒有司馬懿,只有司馬師呦!毛澤東所說的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雖有權術,但剛愎自用,不及其父。所以毛澤東后來在與周恩來布置淮海戰役戰略戰術時,又以司馬師為例指出:不識時務么!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彌,哪是劉伯承和陳毅、粟裕的對手?這次是司馬師碰在了姜維手上,被困在鐵籠山了!胡宗南、蔣介石都比不上司馬懿,可見毛澤東對司馬懿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當然,毛澤東也認為司馬懿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懷疑心重”。他曾在談“空城計”的故事時說:司馬懿這個人,懷疑心重,諸葛亮沒有兵力守城,趙子龍一時又趕不回來,城內空虛,結果諸葛亮就對他用了“空城計”。“空城計”的故事,能啟迪人具體運用戰略戰術。
劉備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其褒貶十分中肯。他對劉備的贊賞,主要集中于劉備善于用人,善于團結各方人士,有很強的組織能力。
劉備的缺點,毛澤東認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這是劉備的最大缺點。1949年3月24日,毛澤東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經劉備家鄉河北涿州時,對警衛員們說:這里就是《三國演義》中說的“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劉備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為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顧,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貿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自己無顏再回成都見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臨近湖北的四川省東部奉節縣東的白帝城。
二是這個人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因此導致了失敗。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毛澤東借用劉備的例子,指出對于各部分的國民黨人,應當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澤東說: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于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劉備不了解這一點,所以當孫權數次征討荊州時,劉備派了根本不執行“以聯吳為根本、爭奪荊州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
鑒于這些,毛澤東在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曾明確指出:三國時劉備不好,還是老頭子掛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