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在亞洲地區長期落后于日本和韓國,這一切與足球人才培養機制有著很大關系。歐洲和南美在培養球星方面各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中國如果不能像日韓那樣吸收經驗,很難培養出自己的足球巨星。
足球選才有問題
按照《亞洲體育》雜志的說法,中國足球之所以落后日韓如此之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才培養不利。日本和韓國已經從歐洲和南美吸取了大量經驗,形成了一套培養足球人才的體系,而中國在這方面還很混亂。
首先,中國沒有像巴西那樣的足球環境,因此需要有人去挖掘具備足球天賦的小球員,但目前還沒有做這項工作的專門機構和人員。在中國,一般只有兩種孩子會把足球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一是學業無成而身體素質又比較好的少年,家長覺得去踢球也許是他最好的出路;二是一些“體育世家”的子弟,父母都是體育圈中的人,有一定的關系網。
忽視文化教育是病根
除了選才有問題外,中國的足球學校與歐洲也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差距并不是在足球方面,而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與大多數中國小球員不同,歐洲小球員在踢球的同時,也要按照年齡段進行正常的文化學習,這樣如果踢球不行,還可以回頭參加適齡的學習和考試。在學員的一生當中,踢球畢竟只是一個很短的過程,他們也應該接受到和同齡人一樣的教育,這樣才不至于成為踢球的機器。足球學校要確保在文化學習方面請最好的老師,同時也很重視文化課基礎內容的教學,老師經常會進行測驗,而不是上完課就完成任務。歐洲所有的足球學校都有一條硬性規定——16歲以下的球員,每天訓練不能超過3小時,否則就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遺留下一些傷病,影響他們以后的職業生涯。
中國所有的足球學校名義上都有文化課,但是這種文化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的:一般是隨便請個人,把學生召集在一起講一講就算完成文化課了,但是學生究竟有沒有聽進去是另外一回事。許多外籍教練都感嘆,中國球員身體素質真的不錯,但就是不會“用腦子踢球”,其根源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