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哈佛里的一家洗衣店,一對韓國夫妻開的,很小,但是很干凈。每天從這家小店走過,陽光好的時候,可以看到女主人享受著陽光,踩著縫紉機,做著手工,臉上總是那種嫻靜的樣子。
這些天送衣服去干洗,看到小小的收銀臺上多出了一點東西,原來主人用三個白色的一次性塑料咖啡杯,分別裝了幾朵鮮花放在桌上。雖然沒有像考究的插花那樣,鮮花要放在透明的制作精美的花瓶里面,花瓶里如果可以的話,還要放上幾塊鵝卵石,襯托出鮮花的高貴,但這些塑料杯里的鮮花,依然顯得那么美麗。它們靜靜地在那里,不知道是主人細心提醒客人們,春天已經來了,還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加賞心悅目地在這個小小的店面里面忙碌。
我覺得,一個地方能夠讓人喜歡,其實很大程度是在這個地方的主人是否注重細節,就好像哈佛里面的那些書店,不大,絕對沒有中國的那些大大小小書城的氣派。書店里面總是安安靜靜的,安靜得讓自己都不好意思在里面大聲說話。書堆得滿滿的,但總是會在一排排的書架之間,看到主人們放在那里的一張張木凳,很多已經褪了色,可以想象有多少人曾經坐在這些凳子上面,沉浸在手中的書的世界里面。也可以想象,有多少在這里思考的人,后來他們寫的書,成為了這里的書架里面的一部分。一個書店,不在于它的大小,在于它的氛圍,以及吸引怎樣的讀者。
不少朋友抱怨,回到北京,發現北京是一個不適合人行走的城市。我想上海還好,我的童年記憶,大部分就是在這個城市行走的記憶。城市就像一個人,透過建筑、街道,那種散發在城市里的味道,讓別人來體會。喜歡波士頓,也喜歡紐約,還有倫敦、巴黎,這些城市都是可以讓人慢慢走路的城市。它的大,不單單是那些高樓,還有值得人們走路的時候細細體味的城市的一個個建筑,在這一個個建筑里面體現的一個個細節。
一個地方的細節往往能夠體現出主人的個性和修養,看得出來他對別人是否關心。一個城市也是這樣。縱然有千百座的高樓大廈,但是卻沒有辦法讓人感受到人文關懷,這個城市依然不會是一個讓人能夠愛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