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由頭】
根據一項上海4000戶入戶調查,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業意向根據頻率高低依次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壟斷性企業、金融保險等。
【觀點爭鋒】
擔憂——為何只有1%的人愿做工人?
一個社會如果僅僅以學歷、文憑決定人的身份地位,并且以此決定其經濟地位,那么出現一面喊著“工人偉大”的口號,一面卻是“不愿做工人”的巨大反差,也是必然的。在資本值錢,勞動力不值錢,資本是強勢,勞動力是弱勢的大背景下,在知識分子收入大幅度提高,公務員一再加薪,而工人不僅待遇偏低,還有下崗失業之憂的現實導向下,又怎么能指望大家以當工人為追求,以當工人為榮耀?從這個角度考量,“不愿做工人”既是一個現實困境,又是對調整分配格局,優化創業氛圍,為勞動者創造更大發展空間的深沉呼喚。
聲援——不愿當工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
有人說,人們不愿當工人,是平凡教育缺失的必然結果。對這個問題,我們應當全面看。一方面,勞動創造了美,勞動最光榮。在任何社會里,都需要體力勞動,都會有體力勞動者,我們應當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樂。另一方面,正如“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想獲大成,想做精英,追求卓越并沒什么錯,這也正是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所需要的。人人自甘平庸,自甘平凡,卻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反思——“中國創造”呼喚新一代工人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工人職業發展為什么緩慢乃至停滯不前?根本原因或許是,我們尚未完全抓住發展的歷史機遇,或者說,我們不得不經歷這么一個過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中國創造”的目標,必能吸引大量優秀人才進入企業,工人職業的聲望就會根本性轉變。工人向高級技術工人邁進,這既是工人職業發展的方向,又是對來者的呼喚。如果我們達到發達國家那樣有80%的優秀人才集中在企業這個程度,工人這個職業內涵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工人也許就叫金領、白領、軟件師、研究員……